涇縣宣窯集:老窯新生 陶韻悠長

晌午,漫步安徽宣城市涇縣陶窯村宣窯集,紅磚鋪就的台階、青磚建成的院牆,浸潤在秋日的空氣中……
無人機鏡頭俯瞰,龍窯遺址的梯田式屋頂,依舊保留著均勻的採光﹔標志性的煙囪高高聳立,仿佛訴說著此間的滄桑變幻——這方佔地80多畝的宣窯集,以原鄉鎮企業陶瓷廠工業舊址為核心區打造,將傳統與現代融為了一體。
高聳的煙囪,訴說著老窯廠的滄桑變幻。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眼下,盡管暑期已過,宣窯集不見游人如織,但陶藝工坊裡分外熱鬧。
拉坯、晾干、彩繪……前來參觀的散客,在宣窯集教務主管黃興的帶領下,饒有興致地進行陶藝制作。走進一看,隻見拉坯機飛速轉動,游客們手腳並用,捏塑出一個個形狀各異的陶器,臉上滿是親手創作的歡喜與成就感。
“整個宣窯集,陶藝工坊最受歡迎,也是體驗感最強的場地之一。”黃興告訴記者,但凡來這裡的,都少不了要捏上一把,在指尖與泥土的互動中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
俯瞰宣窯集。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營地服務中心自今年8月26日開業以來,已接待了上千名游客親臨光顧。”宣窯集營銷負責人皮艷陽接過話茬,度假酒店8月8日開業,隨后古窯全息劇場、陶藝體驗區、文創展示區等陸續對外開放,成了陶窯村文旅發展的新亮點。
“老窯廠”擁抱“新經濟”。
從曾經的工業轟鳴、窯火熊熊到人去樓空、荒草叢生,再到現在的文化共鳴、煥然新生,改變源於宣窯集項目的重塑。
龍窯遺址。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坐落於涇縣琴溪鎮陶窯村的宣窯集,前身於1956年建成使用,並於1996年閉窯停產,2022年啟動改制,目前已轉型為復合型文旅項目。
“項目旨在挖掘唐代宣窯發源地文化,以‘非遺+營地服務+高端旅居’為核心定位,具體包含營地中心和度假酒店兩大功能板塊。”皮艷陽介紹道,聚焦宣陶制作等非遺體驗,配套了54間研學宿舍和5大特色課程體系,為研學、團建提供了全場景支持。
在營地中心,最能體現老窯廠變遷的,莫過於保留至今的龍窯遺址。走進內部,灶口窯身完好可見,仿佛一條龍依著山崗之勢徐徐伸展,被炭火烤焦的磚牆上,斑駁了歲月,卻又驚艷了時光。
龍窯內部依稀可見斑駁的磚牆。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至今仍具有燒制功能,站在窯口雖看不全頂部,但依然能夠感受到龍窯的氣勢恢宏。”皮艷陽告訴記者,它也見証了陶窯村陶瓷工業的興衰起伏。
在皮艷陽看來,宣窯集最大的亮點就是窯文化,初衷是講好陶窯村故事,把文旅的產業鏈延長,靠文化出圈、體驗出圈、業態出圈。
如果把老窯廠比作一棵上了年紀的老樹,那麼宣窯集就是在厚重的泥土裡發出了新芽。
梯田式的龍窯屋頂。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老窯新生,陶韻悠長。
當暮色降臨,宣窯集引入的夜間光影演繹系統,通過動態投影、音效模擬、場景復原等技術,復刻傳統燒窯場景:火焰跳動的視覺效果、窯工協作的勞作畫面、燒制流程的語音講解,多維融合重現龍窯燒制的火熱氛圍,此刻,仿佛窯火再次重燃。
看著已經重生的宣窯集,皮艷陽感嘆,如今,這裡不僅是鄉村記憶的載體、文化展示的窗口,更是推動宣窯文化“活”起來、“火”下去的舞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