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插管、無引流!中國科大附一院將這項肺結節手術技術帶到了舒城

近日,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張天賜的指導下,舒城縣人民醫院成功實施首例“無管舒適化”超微創單孔胸腔鏡肺結節切除術。
58歲的李大叔術后無需留置任何管道,即刻自主下床活動,第二天就達到了出院標准。這項過往集中在大城市三甲醫院的技術,如今正通過醫聯體幫扶惠及縣域百姓,成為中國科大附一院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帶動基層醫療技術能力提升的生動縮影。
技術突破:從“創傷煎熬”到“無管舒適”的革新
傳統肺結節手術需要氣管插管麻醉並留置胸腔引流管,患者常面臨咽喉損傷、引流管疼痛等困擾。而此次開展的新技術,通過四方面創新提升手術體驗。
“無管化”設計,減少術后束縛。手術不再使用胸腔引流管、尿管等常規留置管道,患者術后呼吸自由、行動無束縛,從根本上解決因管道牽制導致的疼痛與恐懼。
“超微單孔”操作,降低手術創傷。僅需一個約3厘米的微小切口就能完成手術,最大程度減少對胸壁肌肉與神經的損傷,術中出血少、術后疼痛輕。
同時,傷口採用“減張縫合”技術,皮內縫合無需拆線,愈合后隻留下極細的線痕,且會隨時間逐漸淡化,特別適用於注重美觀的患者。
精簡麻醉方案,提高安全保障。採用單腔插管聯合神經阻滯方案,減少麻醉藥物用量,患者蘇醒更快,惡心、嘔吐等副反應更輕微。
多模鎮痛干預,提升舒適程度。通過切口局部阻滯、腔鏡下肋間神經阻滯、個體化靜脈鎮痛藥物組合及非藥物干預等方式,使患者從術后到康復全過程的疼痛處於可控范圍,顯著提升了患者治療體驗。
張天賜介紹,“無管舒適化”肺結節手術主要適用於常見的肺部磨玻璃結節患者。自今年5月在中國科大附一院胸外科開展以來,該技術已服務患者50余人次,所有患者術后均恢復順利,目前已吸引省內外眾多患者慕名就診。
患者最快可在24小時內完成手術並出院,常規情況下術后1至2天即可達到出院標准。這不僅減輕了患者及家庭的時間成本,也提高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
李大叔術后感慨:“以前總聽說手術后要插各種管子,下床都難,沒想到這次手術完就能走,一點不遭罪!”
資源下沉:省級技術“精准滴灌”縣域醫療
將這項技術“帶”到舒城,正是中國科大附一院落實“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要求的具體行動。
2024年4月起,中國科大附一院對口幫扶舒城縣人民醫院,通過技術推廣、手術示教、講座培訓、學科建設、義診活動等多元化舉措,推動人員、技術、管理“三下沉”,把省級醫院的先進技術、診療理念“手把手”教給縣域醫院團隊。此次“無管舒適化”手術的成功開展,標志著幫扶工作從“基礎支援”邁向“技術突破”,真正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縣域服務能力提升”。目前,舒城縣人民醫院已具備獨立開展相關手術的條件,縣域患者無需奔波省城,即可在家門口享受這一優質診療服務。
專家提醒:科學理性對待肺結節
高危人群應早篩。長期吸煙、有肺癌家族史、年齡≧50歲者,建議每年做1次低劑量胸部CT。
理性評估手術指征。混合磨玻璃結節若≧8mm、實性成分增多或邊緣有毛刺,惡性風險較高,需積極干預﹔≦6mm者可定期隨訪觀察。
首選資源下沉醫院。縣域患者可優先選擇省級醫院對口幫扶的縣級醫院,通過醫聯體綠色通道獲取上級專家診療服務,大幅節省時間與經濟成本。(方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