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慧眼”落地馬鞍山 社區礦山裝上AI“大腦”
——小視科技用視覺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

圖為小視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 記者 胡乾亮 攝
在半山花園社區,當老人意外摔倒時,安裝在公共區域的攝像頭會在3秒內識別並觸發警報﹔而在12公裡外的南山礦區,攝像頭正24小時盯著生產車間,任何違規操作或人員闖入都逃不過AI的“眼睛”。驅動這些場景的視覺算法,來自小視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視科技)。成立於2015年的小視科技,正通過自主研發的靈犀工業視覺大模型,重新定義機器“看”世界的方式。
“如果把攝像頭比作眼睛,傳統AI只能‘看到’杯子是杯子。而我們的視覺大模型,要像人腦一樣理解‘杯子為什麼傾倒、是否可能引發事故’。”小視科技平台研發部部長蔡鑫浩用“神經元網絡”比喻其核心技術,面對各類場景中復雜的環境,如何多模態融合抗干擾,毫秒級動態推演,一直是小視科技AI視覺算法的追求方向。
“我們曾隻用7天就做出了國內首個戴口罩人臉識別,這在當時對技術的挑戰性非常高。然而,成果也是顯著的,我們很快就在南京市江寧區1000多個小區實現了應用,打造了國內最大規模的智慧社區。”蔡鑫浩回憶起小視科技一路“升級打怪”的歷程,從智慧城市、智慧社區到智慧礦山、智慧校園,小視科技的發展伴隨著“數據標注訓練—模型開發—場景編排—部署應用”全流程鏈路,它搭建的AI開發平台,包含500多種算法,儼然一座“算法生產工廠”。“算力是基礎,關鍵是平台,我們把所有物聯網數據、成熟算法倉庫都放一起,哪裡需要就直接調用算法倉,如果沒有現成的,我們可以做中長尾定制。我們算過一筆賬,這比以往傳統算法開發,效率提升80%以上。”蔡鑫浩表示。
支撐場景落地的,是小視科技深厚的底層技術積累。作為國內首批做人工智能視覺的公司之一,小視科技鑽研人工智能視覺算法10年,突破多目標追蹤技術——MiniTrack追蹤、視覺大模型顯著性檢測、圖像復原及穩健識別、小樣本學習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獲得國際視覺頂級賽事CVPR全球第一及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目前產值也位居國內細分賽道前列。
走進小視科技南京研發中心,工程師向記者演示了視覺大模型的“超能力”:動態追蹤,給AI裝上“預判神經”﹔小樣本學習,定制工業AI﹔多模態融合,安上穿透雨霧的“透視眼”……“我們的大模型就是要當工業界的‘火眼金睛’。”小視科技項目研發部部長葛鵬飛舉例說,在小視科技已有的場景應用中,無論是山西煤礦的礦車卸貨檢測算法,還是北京后廚的動火離人預警系統,都可以快速部署,高精度識別,及時給出反應,誤報率大大降低。其MOT多目標追蹤技術,可以處理復雜光線、視線遮擋、運動模糊、微小目標等棘手問題,這使得小視科技的視覺大模型變成了守護安全的“電子哨兵”。
“對於深耕馬鞍山,我們是非常有決心的。未來,南山礦試點的成功經驗可以轉化為標准化方案。”小視科技項目管理中心負責人周吉祥稱,目前,小視科技以政企協同為根,以場景攻堅為脈,將馬鞍山的產業基因轉化為技術進化的驅動力,系統性構建“南京強研發+馬鞍山深應用”雙核驅動生態,“未來,我們將繼續扎根於此,讓所有需要人眼判斷的場景,都有AI的解決方案,讓人工智能不僅是工具,更是新質生產力成長的土壤。”(記者 韓德生 張令琪 柴勝鬆 黃筱敏 蘇 濤 張 瑩 通訊員 謝 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