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膽結石到膽囊癌的“驚險一躍”:一場及時干預的生命守護戰

“沒想到長了10多年的膽結石,竟然藏著這麼大的風險。多虧醫生們一路把關,現在我總算能安心養病了。”近日,71歲的張阿姨在家人的攙扶下,從安徽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肝膽外科順利出院。這場始於“肚子疼”的就醫經歷,因膽囊癌的意外發現變得一波三折,最終在多科室協作與醫患同心的守護下,老人成功闖過“生死關”。
意外發現:膽結石手術中的“隱形威脅”
張阿姨的膽結石“病史”要從10多年前說起。最初只是體檢時的偶然發現,因症狀較輕,她沒太在意。后來反復出現的右上腹疼痛,還被當作“慢性胃病”調理。直到近3年,疼痛發作頻繁,有時出現持續性隱痛,尤其吃了油膩食物后疼得直不起腰,她才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醫院就診。
接診的普外科主任醫師李啟信結合超聲檢查發現,張阿姨膽囊內多發結石最大直徑達2.5厘米,且膽囊變小,膽囊壁增厚、炎症明顯。“長期結石刺激已導致膽囊功能受損,必須手術切除。”張阿姨很快入住該院肝膽外科,並接受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后3天便順利出院。
家人本以為“總算把這10年的老毛病解決了”,沒想到一周后,病理檢查報告帶來了意外消息——切除的膽囊組織中,發現了膽囊分化腺癌。“這是一例典型的‘意外膽囊癌’。”肝膽外科副主任醫師胡可俊解釋,膽囊癌早期症狀隱蔽,常與膽結石“混淆”,術前難通過常規檢查確診,此次能通過術后病理發現,已是及時阻斷風險的關鍵一步。
棘手的是,張阿姨的病理顯示,腫瘤已突破膽囊壁三層結構,且靠近肝臟邊緣,極易向肝臟侵犯並向肝內轉移。顯微鏡下可見腫瘤存在脈管和神經浸潤,考慮到張阿姨是高齡病人,屬於高危類型。“膽囊癌惡性程度極高,容易沿脈管和神經生長並向遠處轉移。若不及時處理,可能很快出現肝侵犯伴轉移,臨床診療過程中這種案例相當多見。”胡可俊說道。
精准攻堅:3小時手術背后的團隊協作
面對危急情況,醫院立即啟動多學科會診。普外科、病理科、影像科、腫瘤科、麻醉科等專家共同評估后,決定實施“肝門部淋巴結清掃+肝臟部分切除術”。“這種意外膽囊癌就像牆角的煤渣堆,切除了膽囊僅僅只是清理了煤渣堆,要想達到根治要求,不僅要掃淨渣子,還要鏟掉被污染的牆皮。”胡可俊用通俗的比喻解釋,“張阿姨的腫瘤靠近肝臟邊緣,那裡血供豐富,脈管密集,尤其是肝門部淋巴結、小神經更為密集,解剖復雜。手術既要避開正常血管、膽管,又要徹底清除可能轉移的病灶和組織,難度不小。”
手術由肝膽外科胡可俊、童朝剛帶領團隊聯合操作。術中醫生們精准定位左肝四段、右肝五段的病變區域,小心翼翼分離十二指腸韌帶內的可疑病變組織與正常結構,不僅切除了部分肝臟組織,還清掃出24枚淋巴結——遠超指南要求的6枚。“膽囊癌容易沿神經和淋巴跳躍性轉移,徹底清掃是阻斷轉移的關鍵。”胡可俊說。
醫患同心:從病房到家庭的溫暖聯結
治療過程中,醫護團隊與患者的信任紐帶尤為關鍵。得知“膽囊癌”的診斷時,張阿姨的家人曾一度猶豫。胡可俊多次電話溝通,既坦誠說明“靠近肝臟邊緣、脈管神經密集”的手術風險,也細致解釋“精准操作可避開正常血管、膽管”的方案優勢。“現在發現得早,手術是阻斷風險的最佳時機。”最終,家人打消顧慮同意手術。
而張阿姨的樂觀心態,也成了康復的“助推器”。“老太太特別樂觀,住院時總笑嘻嘻的。”胡可俊回憶道。這種積極的狀態,讓術后恢復比預期更順利。出院后,胡可俊還特意前往家中隨訪,查看她的恢復情況,耐心解答康復疑問。目前,張阿姨各項指標平穩,已能正常生活。
健康提示:膽結石患者需警惕這些信號
胡可俊提醒,膽結石本身並不可怕,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需高度警惕膽囊癌變風險,尤其是食欲不振、體重降低、肚子疼加重這幾個信號,往往是身體發出的“危險警報”:
基礎風險因素:充滿型膽結石或結石直徑超過3厘米﹔膽囊萎縮(正常10公分縮至3公分以下)﹔膽囊壁鈣化(如“瓷化膽囊”)﹔高齡(大於50歲,女性風險更高)且患病超過10年。
症狀預警信號:腹痛頻繁或加重﹔出現不明原因的食欲下降、腹脹﹔短時間內體重明顯降低(比如半年內降5公斤以上)。
“很多人把膽囊不適當‘老毛病’拖延,殊不知這可能錯過最佳干預時間。”胡可俊強調,定期體檢、及時處理膽結石,是預防膽囊癌的關鍵。(陸正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