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縣田頭鄉:米酒飄香“致富路”

盛夏時節,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岳西縣田頭鄉吳味酒坊飄起了陣陣醉人的米酒香。近日,走進吳味酒坊,酒坊負責人吳均論肩搭毛巾,動作嫻熟地給蒸爐上料、生火、上甑……小作坊裡透露出十足的“煙火氣”,隨著晶瑩剔透的米酒在升酒器流出,吳均論新一天的吊酒又開始了。
吳均論一邊讓鄉親們品嘗米酒,一邊將釀出來的米酒用水瓢舀起來高高倒入酒桶內,酒線落入酒桶泛起如小米顆粒大小的泡沫。“從酒花上看,這批酒又釀得不賴。”吳均論滿臉自信地說。
吳均論是田頭鄉寧河村人,受地理環境和交通限制,一心想要創業致富的夫婦倆,2015年選擇在泥潭村村委會附近、交通相對便利的地點盤下2畝土地,建起一棟三層樓房和酒廠,2018年辦証並挂牌“吳味酒坊”。
鍥而不舍,傳承古法釀酒技藝
“小時候受耳濡目染的影響,經常看爺爺釀酒,十幾種草藥制成酒曲,與紅殼糯大米一同發酵能釀出米酒來,感覺十分神奇。”吳均論說,很久以前,寧河老家有不少老年人在家釀酒。可到了我父親那一代,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在家釀酒是掙不到錢的﹔再到我們這一代,在家種田的人也越來越少,傳統古法釀酒也面臨著失傳的危機。
據吳均論介紹,釀紅殼糯米酒要挑選優質紅殼糯大米,古法制曲,入缸發酵三個月后,通過傳統木甑鍋冷凝蒸餾等十幾道工序才能出酒。起初,吳均論將釀出來的米酒送給鄉親們品嘗,聽取並採納大家的意見和建議。
精准計量,細微之處見真功。吳均論在釀酒過程中按照傳統配方精心把握每一套工序,釀出來的紅殼糯米酒的品質仍存在差異。經過反復嘗試,發現釀酒的好壞也受天氣變化的影響。細心的吳均論夫婦悟出一個道理:酒曲在陰雨天氣會回潮,力度也隨之減弱。夫妻二人商量改傳統木升計量為電子秤計量,同時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酒曲的用量。又是無數次的嘗試,吳均論歷經三五年時間終於能釀出一手入口醇厚、香氣四溢的紅殼糯米酒。
鄰裡互助,共釀美好致富路
掌握著精湛的傳統古法釀酒技藝,吳均論釀紅殼糯米酒在當地也小有名氣。當初毫無吝嗇讓鄉親們品嘗米酒,鄉親們的口口相傳也為他發展釀酒事業及銷售紅殼糯米酒埋下了伏筆。在吳味酒坊正式挂牌的7年時間裡,每年釀紅殼糯米酒達到兩萬余斤,年收益100多萬元,純收入50萬元。
“釀酒,一年四季都十分忙。”吳均論說,今年正月釀第一批酒,這是第二批,每一批都需要7000多斤紅殼糯大米,出紅殼糯米酒3000余斤。每年要完成釀酒6批次,需要四五萬多斤紅殼糯大米,才能釀出紅殼糯米酒兩萬余斤。“每年暑期高溫,恰逢古法制作酒曲的最佳時期,待這批酒吊好,馬上又要張羅制作酒曲了。好在鄰裡鄉親們猶如‘神兵天降’,幫我一道制作酒曲,解我燃眉之急。”
掙到錢的吳均論自然也沒有忘記鄰裡鄉親的幫助。在他的鼓勵帶動下,周邊30多戶農戶參與栽種紅殼糯水稻,他以16元每公斤的穩定價格從鄉親們手中收購大米。雖然紅殼糯大米畝產是普通水稻的一半,但價格是普通水稻的3倍,收益也挺劃算。據了解,吳均論每年向農戶收購紅殼糯大米、中藥材,支付釀酒用工費用約60萬元,有效帶動一大批農戶穩定增收。
在各級政府關心支持下,2024年,岳西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吳味酒坊申請市級非遺,吳均論被認定為“安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別山吊酒技藝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同年,岳西縣人民政府授予吳味酒坊“個體工商戶十佳”稱號,岳西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予吳均論“優秀代表性傳承人”等榮譽稱號。(蔣向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