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縣大力發展夏秋茶產業,不斷延長茶產業鏈條,由一年採一季到一年採三季——
從“粗枝大葉”到“金枝玉葉”

盛夏初至,記者來到山水環繞的金寨縣油坊店鄉。作為該縣核心產茶鄉鎮之一,過去在春茶採摘結束后,油坊店鄉大大小小的茶企便沉寂下來。而隨著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夏秋茶產業,不少茶企在盛夏依然鉚足了勁生產。夏秋茶從過去無人問津的“粗枝大葉”,到現在炙手可熱的“金枝玉葉”,成為金寨茶產業中重要一環。
政策發力,茶農補損增收
上午10時許,金寨五百裡茶谷茶葉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夏茶鮮葉通過公司新引進的機採鮮葉分選機被劃分成了不同的品級,制作成為烘青、黃大茶等不同的茶葉。
“今年夏秋茶價格明顯比去年高。5月初立夏,鮮葉一斤能賣2.7元,現在到了夏茶尾聲,一斤鮮葉依然能賣1.1元。這個價格比去年每斤增加了0.4元。”當天,油坊店鄉黃良村茶農余述文送來200多公斤鮮葉,接過500多元現金后滿意地說。
然而,在3個月前的清明前后,余述文卻一臉愁容。“3月底倒春寒,再加上連續干旱,山上茶樹沒了水,春茶摘了一茬就不再生長了。”說到今年的春茶,余述文大吐苦水。
春茶是茶農一年收入的“大頭”,清明前頭茬鮮葉每公斤最高可以賣到近200元,隨后慢慢回落。“等到谷雨后才下了幾場雨,茶葉長出來了,但價格早已一落千丈。”余述文說。
因遭遇持續干旱和3月下旬倒春寒的影響,今年金寨縣的春茶普遍遭遇減產減值。面對春茶產量、效益雙下降的嚴峻形勢,金寨縣將目光放在了夏秋茶上,強力推進夏秋茶的生產,以此彌補春茶損失,努力實現茶產業全年產量不降、收入不減的目標。
“這幾年,我縣一直在大力發展夏秋茶產業。5月13日,縣裡召開了夏秋茶生產工作推進會,為了進一步提高茶企、茶農的生產積極性,決定延續去年的產業獎補政策,對茶企更換新生產設備、提高夏秋茶鮮葉收購價格等舉措都將給予一定的獎補。通過夏秋茶產業的升級,彌補春茶損失。”金寨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陳輝說。
余述文等茶農從夏茶產業發展中嘗到了甜頭。“我算過賬,我家5畝多茶園,往年春茶可以收入2萬余元,今年遭了災,春茶收入減少了5000多元。但是夏茶這一季,從往年的7000多元收入增加到了1萬余元,等到8月初開始還有一季秋茶,我琢磨著,夏秋兩季足夠把春茶的損失補回來。”余述文算著賬笑了起來。他告訴記者,這幾年隨著夏秋茶產業不斷發展,他們都使用電動採茶機,夏秋茶採摘比春茶更加省力,同時茶園裡的道路等基礎設施也逐漸完善,方便茶農使用車輛運輸夏秋茶。
銷路拓寬,茶企擴產增效
在金寨縣永生利生態茶葉有限公司,盡管已到中午,但生產線上依然忙碌。“昨天晚上收了1萬多斤鮮葉,今天要全部加工成為毛茶。然后通過精加工,成為出口用的眉茶。”企業負責人黃永生一邊說一邊檢查著自動生產線上的夏茶鮮葉。
黃永生一年要從全國收購近3000噸夏秋茶毛茶,加工成眉茶后出口非洲、歐洲等地區。今年,他決定在夏秋茶生產上再加碼,引入自動化流水生產線,自己加工夏秋茶毛茶,一天最多可以加工18噸鮮葉。“1600多平方米的新生產車間,一年春茶生產隻有40天左右,剩下的時間閑置著對企業也是損失。通過夏秋茶生產加工,既方便周邊茶農賣茶,也提高了設備利用率,還能更好地把控毛茶品質,一舉多得。”黃永生說。
“和茶打交道幾十年了,我家既生產春季名優茶,也生產夏秋茶。每年夏秋茶產量佔總產量的75%以上。”黃永生告訴記者,這幾年隨著消費市場的不斷變化,原本佔茶企銷售額絕對主力的名優茶業績在緩慢下降,而隨著新茶飲市場的不斷發展,作為新茶飲產品原材料的夏秋茶業績在不斷上漲,“新茶飲原料市場、出口茶葉市場需要的大都是烘青、炒青、黃大茶等夏秋茶產品。”
“為了進一步開拓市場,我們不僅組織夏秋茶企業參加茶博會等活動,還積極對接黃山水工茶業有限公司等產業鏈龍頭企業,並和新疆、西藏等地的企業對接,開拓邊銷茶市場。讓不斷拓展的銷路,引領本地茶企擴大夏秋茶生產。”陳輝說。
不僅是黃永生的茶廠,金寨縣100余家夏秋茶生產企業都感受到了夏秋茶市場不斷發展帶來的活力。在青山鎮茅坪村,由安徽微瑞茶業有限公司、金寨縣映山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黃山水工茶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金寨金葉子茶葉有限公司,已成當地夏秋茶產業“新貴”,該企業採用“龍頭企業+銷售商+集體經濟組織”合作模式,“渠道端”由水工茶業拓市場、“生產端”由金葉子保品質。公司新建了一條日加工1萬公斤以上鮮葉的全自動數字化加工生產線,主要生產作為新茶飲原料的黃大茶。
在當地夏秋茶龍頭企業大別山香源茶葉有限公司的車間裡,一群來自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的茶企負責人正在與該公司負責人鞏春照交流夏秋茶生產的經驗。“江西也是名優茶的主產區,咱們九江市有30萬畝茶園,但夏秋茶一直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金寨縣夏秋茶產業起步早,走在了我們前面。今天我們組織企業負責人前來參觀,希望引導他們轉變觀念,發展夏秋茶,提高茶產業的效益。”瑞昌市茶協常務副會長張文軍說。
技術賦能,產業延鏈增效
在金寨五百裡茶谷茶葉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新引進的機採茶鮮葉分選機成為了生產的核心。
“這台設備是由我縣與安徽農業大學合作研發的。”說起該縣引進的機採茶鮮葉分選機,陳輝充滿了自信。通過這台機器,夏秋茶生產中鮮葉利用率低、效益不高的難題得到破解,實現了夏秋茶的高效分選和梯次加工。
公司總經理李宗輝告訴記者,夏秋茶的產量極大,像春茶一樣通過手工進行鮮葉分選,顯然不現實。過去,夏秋茶鮮葉不論好壞統一被制成炒青或者黃大茶,價值沒被充分利用。“通過這台設備,鮮葉會被自動分類為單片、一芽二三葉(小茶)、一芽五六葉(大茶)三種不同規格鮮葉。”李宗輝說,分類后,單片可以做成口糧茶、小茶做成西式茶飲需要的烘青,而大茶則制成炒青、黃大茶。精細分揀后,夏秋茶還可以制成老白茶、六安籃茶、紅茶等更多產品。
一台設備,給夏秋茶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過去單一價格銷售的夏秋茶,如今被分成了不同等級,效益上了一個台階。“鮮葉分選后單片葉得茶率5%,小茶得茶率10%,剩下的是大茶。按照鮮葉收購價1.2元一斤來算,10000斤夏茶鮮葉價值從12000余元增加到了16000余元,而制成成品茶其價值從22000余元增加到了近30000元。”李宗輝說。
為夏秋茶產業帶來變化的技術遠遠不止鮮葉分選機,電動採茶機、全自動數字化加工生產線,從採茶到制茶,全流程機械化、自動化,讓金寨縣夏秋茶產業實現了科技強農。
“我縣目前有茶園近23萬畝,已有近10萬畝茶園發展夏秋茶產業。截至目前,我縣夏茶產量8200噸、產值2.42億元,比去年分別增長了9.3%、12%。”金寨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盧萬紅說,近年來,該縣通過發展夏秋茶產業,不斷延長茶產業鏈條,從一年採一季到一年採三季,從單一品種到多類加工,推動了金寨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袁野 通訊員 汪於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