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含山稻產攀新高
——“百千萬工程”破瓶頸、立示范、展輻射

仲夏時節,含山縣環峰鎮祁門村的稻田裡,插秧機往來穿梭,將嫩綠的秧苗整齊植入沃土。含山縣環峰永飛家庭農場負責人畢永飛蹲在田埂上,隨手撥開一株秧苗查看根系:“看這苗情,今年百畝攻關田畝產突破新高應該不成問題。”作為全縣2個“百畝攻關田”的實施主體之一,他的農場正通過“揭榜挂帥”機制,與省農科院專家團隊聯手向高產目標發起沖刺。
百畝攻關田:揭榜挂帥破瓶頸
“政府張榜、專家揭榜、產量沖高,這套模式讓咱種地漢也有了‘科技靠山’。”畢永飛指著田頭的標識牌介紹,他的百畝高產攻關田由省農科院揭榜攻關,核心目標是實現畝產800公斤以上,力爭850公斤以上。眼下正值水稻播種尾聲,田裡採用的“機插秧+精准施肥”技術,使畝均用種量減少1.5公斤。
根據項目方案,百畝攻關田集成了四大核心技術:選用瑋兩優8612、祥兩優676等優質高產品種,通過智能化育秧中心提供標准化秧苗,採用土地深耕20厘米以上改善土壤結構,推行“基肥+分蘖肥+穗肥”三段式精准施肥,實現良種+機條播+平衡施肥+病虫害綠色防控+科學田管的全流程科學管護,畝均化肥用量減少8%﹔配套病虫害綠色防控體系,無人機飛防覆蓋率達100%。“就說這水肥管理,專家給做了‘定制方案’,什麼時候灌水、施多少肥,都有科學依據。”畢永飛翻開手機裡的田管記錄,每一次操作都有著農科院“智囊團”的保駕護航。
含山縣農業農村局數據顯示,全縣2個百畝攻關田均由省級及以上科研團隊領銜,目前已完成品種篩選和機插秧工作,預計秋收時將同步驗証畝產850公斤的技術可行性。農技服務中心主任杜雄鷹算了筆賬:“按當前長勢,只要后期不遇台風等自然災害,攻關田畝產突破750公斤是板上釘釘的事。”
千畝示范片:高標准農田提質效
驅車來到仙蹤鎮華芳家庭農場,1700畝連片稻田在陽光下泛著生機。負責人施華望著剛剛插秧的田地,開心地說道:“去年實施高標准農田改造后,粳稻畝產從620公斤躍升至650公斤,今年有望再上一個台階!”
這裡的“蛻變”源於系統性的農田升級。通過土地平整、溝渠疏浚、道路硬化等工程,昔日的“塊塊田”變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現代化農田。機插秧技術的全覆蓋大大減少了人工與除草成本,水肥一體化設備實現精准施肥,無人機植保替代了傳統人工作業,勞動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作為含山縣10個水稻千畝示范片之一,華芳家庭農場還承擔著“示范+訂單”的雙重任務,縣農業部門統一提供含山大米專用品種、制定標准化生產方案,企業與農戶簽訂保底價收購協議,確保“種得好、賣得優”。施華坦言:“政府給項目、企業保銷路,我們種糧的底氣更足了。”
萬畝輻射區:全鏈條服務穩產能
在含山,一幅“萬畝稻浪”的壯美畫卷正徐徐鋪展。當地通過“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動模式,目標建成2個萬畝水稻示范片,輻射帶動全縣15萬畝水稻生產。同時,含山縣大力推進科技賦能全產業鏈: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合作建立1個水稻百畝優質田,為含山大米產業發展提供種子“核芯”基礎﹔新建5個以上水稻連棟式育秧中心,新增年機械化育插秧能力達1萬畝以上,保障機插秧大面積推廣應用﹔加強水稻“一噴多促”技術落實見效,力爭實現全覆蓋,大大減少農藥使用量,既提高水稻產量,又提升稻米品質,為水稻產業夯實了科技根基。
品牌化戰略則讓“含山大米”實現價值躍升。借助地理標志認証和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含山大米構建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打造10萬畝含山大米綠色生產基地,其中訂單生產基地5萬畝以上,畝均收益提升300元以上,不僅讓農戶嘗到了品牌增值的甜頭,更推動“含山大米”在市場競爭中彰顯獨特優勢。
從百畝攻關田的技術突圍,到千畝示范片的模式創新,再到萬畝輻射區的產業升級,含山縣正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書寫著水稻單產提升的新篇章。數據顯示,2024年含山縣水稻總產達21萬噸,2025年將在高產示范帶動下再創新高,預計輻射區內水稻平均增產5%,全縣水稻畝均增產2公斤以上。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科技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唐延豪 趙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