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賦能 聚勢前行
——安徽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改革發展紀實

安徽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依托安徽大學“雙一流”建設高校的綜合實力與辦學積澱,在終身教育的征程中錨定方向、砥礪前行。
學院秉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戰略目標,以數智技術為筆,以服務情懷為墨,深化高質量教學改革,提升服務型隊伍能力,拓展多元化辦學結構,積極推動終身教育、助力學習型社會建設。
學員畢業合影。安徽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供圖
數智賦能:搭建終身學習“雲橋梁”
如何科學把握教育數字化戰略機遇?如何解決在職人員學習需求與工學矛盾?
安徽大學繼續教育學院以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為支撐,大力發展在線教育,探索“互聯網+”新模式,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通過線上線下、自主集中等方式的有機結合,讓學習成為“主動生長”的過程。
依托安徽繼續教育在線平台,157門優質線上課程全天候綻放智慧光芒,每年11000分鐘的課程更新頻率,讓知識活水永不干涸。學院與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建筑大學等省內多所高校締結“資源共享聯盟”,百門精品課程跨校流通,形成“共建共享、美美與共”的教育資源共同體,使江淮學子共享知識暖陽。
更具突破性的是,學院早在2010年就搭建起學分轉換“立交橋”,讓學歷教育、自學考試、在線課程等學習成果自由流轉,為萬千職場人鋪就“隨時可充電”的成長快車道,助力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以心傳心:編織師生服務“連心網”
“熱心、真心、耐心、細心”是學院所有工作人員的服務准則。為解決繼續教育中學習動力不足、監督缺失等問題,學院為每個班級配備班主任,建立班級群,通過民主選舉組建班委會,形成“班主任—班長—組長—組員”的組織模式,將分散學生串聯為互助成長共同體。
班主任作為學生與學院溝通的橋梁,不僅通過教學管理平台督促學習,對未上線學生進行一對一通知,更在生活與心理方面悉心關懷。
2022級法學班學生黃某因答辯失利陷入低谷,班主任數次暖心疏導助其重拾信心,最終在二次答辯中綻放光彩,師生間的雙向奔赴凝結成致謝錦旗,成為“以生為本”的生動注腳。
學院將繼續教育學生與全日制學生“同等對待”。舉辦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彰顯儀式感,激發學習熱情﹔辦理校園卡、學生証,使其共享校內資源。
參加安徽大學繼續教育學院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的新生代表邵慧慧感慨:“這種儀式感讓我覺得,無論多大年紀,學校永遠敞開大門歡迎求學者。”
深耕細作:筑牢教學質量“生命線”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成人教育搖籃到新時代繼續教育重鎮,學院以“質量立院”為根本,積澱出熠熠生輝的育人口碑,先后榮獲全國成人高等教育評估優秀學校、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先進集體等榮譽,並當選中國繼續工程教育協會第七屆理事單位。
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2018年以來,學院共獲批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2項,其中《互聯網 +,四心四員,助力學歷繼續教育管理服務水平提升》《綜合性大學高等學歷繼續教育融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分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
在人才培養“供給側”,學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招生專業從2019年的26個優化至2025年的9個,校外教學點精簡至3個。
融合共生:賦能區域發展“新動能”
學院依托學校學科資源,開展黨政干部、企業行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年培訓10000人次左右,精准對接地方發展需求。在人社部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訓機構遴選中,獲批十大門類中的六個培訓方向,將為安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輸送技術技能人才。
學院與定點幫扶的阜南縣開展教育系統財務培訓班、鄉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形成“培養一人、帶動一域”的輻射效應,實現高校幫扶從“輸血”到“造血”的鄉村振興長效路徑。
同時,學院積極推進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項目,為在職人員提供更多學歷提升通道,構建“人才蓄水池”,推動全社會人力資本持續增值。
新時代,新征程,安徽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將繼續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讓優質教育資源普惠更多群體,為構建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持續注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