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文化體育>>教育

從巢湖之畔到烏蒙山脈,中國科大派出五任第一書記開展定點幫扶,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科大方案”——

十年,跨越1500公裡的接力

2025年06月18日16:05 | 來源:合肥在線-合肥日報
小字號

隨著5月結束,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聯合村的冬春防火季正式落幕。

山林安然,草木繁茂。

護林員沙厚祥的臉上,不見了往年“巡山打火”的精疲力竭。秘密就藏在他攥著的手機裡——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前沿科技成果就裝在裡面。

發現、處置聯合村及周邊村落火情隱患1610起,實現“零過火面積、零傷亡”,隨著凝結了前沿科技成果和科研團隊智慧的“林地防火綜合監測預警系統”正式投用,西部山區農村的治理痛點轉化為精心定制的“科大方案”。

從2015年進駐六枝特區啟動對國家級貧困縣定點幫扶至今,中國科大十年派出五任第一書記,跨越1500公裡,以“一個人”為支點,撬動中國頂尖學府科技優勢和教育資源,打開鄉村振興路上的無限可能。

劉東陽(中)和孩子們在一起。

劉東陽(中)和孩子們在一起。

村民手機“裝進”前沿科技

2023年10月,中國科大派駐聯合村第一書記劉東陽抵達六枝特區新窯鎮聯合村。作為選派幫扶干部,劉東陽為迎接各種困難做好了准備,但是沒想到自己面對的第一件難題叫作“打火”。

聯合村有著60%的森林覆蓋率,人林地交錯共存,為及時發現、滅除山火隱患,需要日復一日、早出晚歸地靠步行巡山及時處置,當地人叫“打火”。尤其是2024年冬春季,貴州省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森林防火形勢。六枝特區50%干部、鄉鎮100%干部及包括劉東陽在內的100%村干部全面參與森林防火,有力避免了火情災情的同時,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劉東陽給自己出了一道課題,這位畢業於中國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的博士決定:要用科技的力量找一個“科大方案”。

經過深入調研思考,劉東陽與中國科大多學科專家進行充分研討論証,決定利用中國科大火災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等單位的前沿科技成果,在薛向輝、張啟興等諸多專家共同支持下,運用領先的FIREGPT煙火大模型、光量子激光雷達、近地空間天電監測等技術,在聯合村試點建設一個村級防火監測系統。

2024年10月,“林地防火綜合監測預警系統”在聯合村部署完成,開始試點運行。

無人機按照設定航線自動充電、巡航監測、返航﹔量子探測技術和激光雷達技術相結合的光量子雷達,24小時監測聯合村及周邊村寨火情﹔村內固定點位的雙光譜攝像頭,加載FIREGPT大模型,24小時監控並自動識別煙火,煙霧識別准確率達99.54%……

這個半徑達15公裡的全天候火情監測系統,在護林員沙厚祥的手機端簡單得只是一個“煙火監測小程序”。“看到火情提醒,就趕去點位處置,15分鐘就能解決隱患。”系統啟用后,聯合村的防火人力投入從每天至少30人,變成了僅需2人輪班,3人現場處置,人力成本降低了70%。

今年5月剛剛結束的2025年冬春防火季,該系統已累計發現、處置聯合村及周邊村落可能的火情隱患1610起,對村內火情實現15~20分鐘內100%處置完畢,實現“零過火面積、零傷亡”。

大山深處收獲“科大味”獼猴桃

這片村民們用生命守護的山林裡,有著大家悉心照料的“金疙瘩”。

由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六枝特區可利用的土地資源相對較少,加上季節性缺水問題,發展農業的條件較差。2012年,這裡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扶貧重點縣。

從2018年起,中國科大七年四任駐村第一書記接力幫扶,幫助聯合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建立了自己的“獼猴桃經濟”。

為了給村民們的獼猴桃加強技術指導、提升科學管護水平,中國科大定期邀請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六盤水師范學院農學專家到基地指導獼猴桃管護,並聯合六盤水師范學院在2024年共同支持建起了獼猴桃“科技小院”。

2021年至今,聯合村僅中國科大援建的“獼猴桃產業示范基地”已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超35萬元。

變化延伸到了更遠的地方。

在新窯鎮新玉居委會的一棟小樓裡,劉東陽帶領村民改造成的電商直播基地徹夜通明。大山裡的姑娘對著鏡頭切開金黃多汁的果肉,露出自信的笑容。

“不只是獼猴桃,我們通過電商讓山裡的好東西能夠走出大山,走向全國的市場。”劉東陽說,每一任幫扶干部雖然一開始可能並不懂農業、不懂電商運營,但是大家接力從冷庫、包裝、物流、深加工,再到人才培養,如今把整個六枝特區的電商產業做了起來。

2024年,六枝特區完成電商網絡零售額3.36億元,7年間增長了十多倍。中國科大的電商幫扶也入選了商務部《全國縣域電商直播中心案例集》。“直接有助於老百姓的增收,在我們心裡,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中國科大幫扶干部夏晶說。

十年接力,五任第一書記在這片土地上刻下年輪:從“讓土地長出希望”,到“讓土地連接未來”。

六枝特區新窯鎮四角田小學教師在中國科大附中跟崗學習。

六枝特區新窯鎮四角田小學教師在中國科大附中跟崗學習。

鄉村小學“長出”科學家精神

而十年接力中,教育幫扶一直是來自中國科大的駐村第一書記的心頭大事。

今年5月14日至18日,六枝特區的師生們來到了中國科大,在該校科技活動周期間完成了一段難忘的科技探索之旅。回到貴州后,同學們在班級分享見聞,在課堂上唱起了中國科大校歌《永恆的東風》。

劉東陽手機相冊裡,珍藏著學生們在合肥研學時寫下的願望:“我想成為村裡第一個科學家。”

“我們要培育的是鄉村振興的‘火種’。我們帶孩子們去中國科大參觀實驗室,去貴陽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體驗科技魅力,就是要讓他們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劉東陽說。

2024年,在中國科大的支持下,劉東陽在四角田小學建起了一間多媒體教室,通過這間教室,為鄉村小學的孩子們打開了科普教育的“超級課堂”。

一年來,來自中國科大數學科學學院、物理學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工程科學學院、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等各學科的青年人才們,在“雲端”開講,已完成20場“青科慧智”“科學點亮鄉村”等系列科普報告。以四角田小學為主陣地,通過學術直播,共享至六枝特區和外地的中小學生們,累計有5萬人次同步在線觀看。

今年3月,四角田小學的操場邊,建起了一面“科學家精神”文化牆。郭沫若、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一個個閃耀的名字和動人的故事,陪伴著孩子們學習生活的點滴。

“教育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一個根本工具。三年前,我們跟共青團中央申請,在六枝特區新增了一個中國科大的支教點。”中國科大團委書記千坤說,每年中國科大都會有四個學生在六枝特區進行支教,但是無論是哪個學院的支教學生,到了支教點的第一課,一定是講“科學家精神”,“那是我們來中國科大上學第一課就要學習的內容,每個人都會如數家珍。”

中國科大應用數學專業大四學生王家瑞將於今年7月出發去六枝特區支教。大三時得知中國科大在自己的家鄉有一個支教點,王家瑞立刻就報了名,“我會對家鄉的學弟學妹們說我的經歷,說這裡的精彩,在他們心中埋下一顆科學的種子。”

以“一個人”的支點撬動無限可能

今年5月18日,從貴陽飛往合肥的飛機上,六盤水市第二人民醫院的三名醫生與四角田小學的五名老師偶遇了,在幫扶工作的牽線下,他們分別前往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中國科大附小附中跟崗學習。

從扶貧到脫貧,再到鄉村振興,如何在“一個人”“一個村”的支點上,撬動無限可能?背后是“全校一盤棋”定點幫扶工作機制,用科技幫扶、教育幫扶、產業幫扶、醫療幫扶,將獨具特色的“科大方案”定制在了貴州的大地上。

當中國科大自研的車載磁共振設備開到六枝特區,一輩子沒體檢過的村民在家門口完成了檢查。篩查出有重大疾病的群眾,在幫扶下進一步開啟了治療。

5年內,中國科大還將支持六枝特區建起腦卒中防治體系,幫助六枝特區人民醫院建成高級腦卒中中心。

作為煤炭產業大市,六盤水市面臨煤矸石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的挑戰,中國科大組建起項目團隊,探索煤矸石綜合利用新的技術路徑,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產業升級。

而劉東陽為村民定制的擁有多種創新管理模塊的“數字聯合村”平台,也在進行推廣探索,有望讓更多山民享受“指尖打火”“智慧種植”“平安監控”的便利。

“中國科大不僅有一流的人才培養和一流的科技研究,還有一流的社會服務。我們將持續秉持‘科教報國’的使命,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科技創新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中國科大幫扶辦公室主任何昊華介紹,中國科大在貴州、安徽金寨等地的幫扶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未來常態化幫扶中,將繼續發揮學校科技、教育優勢,精准發力,在產業發展、人才培養、鄉村治理等方面持續創新,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堅實的“科大方案”,開啟更多可能性。(記者 王書滸 周文麗)

記者手記

讓創新基因在山鄉深處自然生長

十年時光,一場接力,一個人的背后是無數人共同的發力。

在貴州省六枝特區,曾被群山禁錮數百年的山鄉,如今正以令人驚異的方式舒展筋骨:量子激光雷達如守夜人般凝視莽莽林海,留守少年用手指點亮虛擬星河,山野好物坐上冷鏈車奔向千裡之外。

十年間,無形的科技種子被接力播種,扎根,發芽,抽枝……化作護林員手機裡的快捷提醒,變成孩子們作文本上的科學夢想,長成村民們家門口的產業希望。

獼猴桃基地裡,聯合村農民找到致富的路徑。

銀翼的無人機騰空,高層次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在中國西部山村裡也能產生動人的“糾纏”。

“歷史長河波瀾壯闊,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創造了今天的中國”。

從中國科大的幫扶團隊跨越十年的努力中可以看見,真正的鄉村振興,從來不是外來力量的單向輸入,而是讓創新基因在鄉土深處自然生長,讓科技之光與人間煙火彼此照亮,在代代接力中,釀成改變命運的永恆力量。

(責編:蘇恆、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