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草叢中“吸血刺客” 皖進入蜱虫活動高峰期

近日,一位家長帶著8個月大的寶寶在戶外玩耍后,被發現耳朵后叮著一隻小黑虫,在家中嘗試取下無果后,便帶著孩子來到安徽省兒童醫院尋求醫生幫助。記者從安徽省疾控中心了解到,初夏時節,草木蔥蘢,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進入高發季節,主要通過蜱虫叮咬傳播,所以也被稱為“蜱虫病”。全年均可發病,但具有明顯季節性,多發於春夏季,發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區可能略有差異,目前安徽省進入蜱虫活動高峰期。
叮咬高峰集中在5~7月
在安徽省兒童醫院,醫生檢查發現寶寶被蜱虫叮咬,經過外科操作成功將其完整取下。醫生介紹,因為蜱虫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每年進入春夏季節蜱虫叮咬的病例會逐漸增加,“從往年接診的案例來看,蜱虫叮咬的患兒多數集中在八九歲這樣的大孩子,像這樣8個多月的低齡嬰兒確實非常少見。”
一旦被蜱虫叮咬,不僅可能引發皮膚炎症、過敏反應,更嚴重的是,還可能傳播森林腦炎、萊姆病、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多種嚴重疾病。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在我國分布廣泛,以散發為主,具有地區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遼寧、江蘇和浙江等省份的山區、丘陵地區。全年均可發病,但具有明顯季節性,多發於春夏季,發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區可能略有差異。
該綜合征以發熱、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為主要特征,常伴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高齡、免疫力低下或合並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易於轉為重症甚至死亡,應及時就醫。這種病目前尚無疫苗也無特異性治療手段,及時對症支持治療可減少重症和死亡。
主要症狀為持續性高熱
蜱虫俗稱為草爬子、狗豆子,一般呈紅褐色或者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蜱虫體型微小,廣泛分布於草地、灌叢、農田和林地等自然環境中,同時也會寄生在鼠類、家畜等動物的體表。
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感染病科副主任醫師李文淵介紹,作為一種常見的寄生虫,蜱虫喜歡附著在動物或人體的皮膚上吸血。主要棲息地為山區、林地、草地及其邊緣過渡帶,當蜱虫叮咬了攜帶病原體的動物或人后,再將病原體傳播給其他人,“此外,直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也可能導致感染,尤其是在照顧重症患者時,如果沒有做好防護措施,感染風險會增加。”
李文淵介紹,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潛伏期一般為5∼14天,多在6∼9天,主要症狀為持續性高熱,體溫38℃以上,全身乏力,牙齦出血、惡心嘔吐、頭痛胸悶,“當有意識模糊、昏迷、抽搐,呼吸困難、尿量減少等休克及器官衰竭表現,提示病情危重,可能危及生命。”
據介紹,流行區農民發病佔比較高,最高可達80%以上,發病風險與蜱叮咬的機會多少等因素密切相關。“農民,採茶工,靠近山區、林地的居民、勞動者及旅游者是高危人群。”李文淵提醒,老年人病情尤重。
進入林地可涂抹驅虫劑
李文淵提醒,如果發現蜱虫叮咬了自己,不要驚慌,更不要用手直接拍打或硬拔。可以用酒精涂抹蜱虫,使其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鑷子輕輕將其取出。取出后,用碘酒或酒精對傷口進行消毒,並及時就醫。
一旦出現發熱、惡心、腹瀉、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狀或虫咬傷口體征,應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日常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停留。如果需要進入這些區域,要穿長袖長褲,扎緊褲腿,盡量減少皮膚暴露。在皮膚或衣物上涂抹驅虫劑(如避蚊胺DEET≧20%、派卡瑞丁或伊默寧),帳篷等可用0.5%氯菊酯處理,可以有效驅趕蜱虫。
常見誤區 千萬別踩坑
誤區1
“發熱就是感冒,自己買藥吃”
延誤治療可能加重病情,尤其是出現瘀斑、出血時。
誤區2
“血小板低了多吃紅棗、紅糖補血”
食補效果有限,嚴重者需醫學干預,亂補可能耽誤治療,尤其是有發熱時。
誤區3
“被蜱虫咬后沒事,不用處理”
蜱虫可能攜帶致命病原體,及時消毒並就醫。(汪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