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安徽方案"發布

5月13日,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獲悉,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牽頭編制的《考古遺址公園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作為該領域全國首個標准正式獲批發布。同時,《規范》也是該領域全國首個省級地方標准。
近年來,在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背景下,全國范圍內已涌現出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遺址公園。考古遺址公園作為傳承中華文明、傳播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服務品質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目前,安徽省先后有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5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項目納入建設體系,其中鳳陽明中都、含山凌家灘2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正式挂牌對外開放;蚌埠雙墩、禹會村,壽縣壽春城,蕪湖繁昌窯等4處遺址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
面對持續升溫的“考古熱”“研學熱”,現有遺址公園在服務能力與發展水平上參差不齊,亟需通過標准化手段規范服務質量、提升管理效能。對此,省文旅廳統籌指導編制工作,組建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亳州市文物保護發展中心等部門組成的項目組,歷時一年多完成系統性研究。通過實地踏勘、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調研蚌埠雙墩、鳳陽明中都、景德鎮御窯廠等省內外考古遺址公園,系統梳理先進運營管理和服務經驗,同時廣泛征集涉旅企業、教育機構及社會公眾的意見建議,明確了考古遺址公園在科研服務、教育服務、游憩服務、安全與應急等方面的要求,創新設立服務質量動態評價與改進機制。
隨著《規劃》出爐,不但填補了國內考古遺址公園服務領域的標准空白,也標志著安徽省成為全國首個制定考古遺址公園服務領域專項標准的省份,將推動遺址公園實現從“硬件建設”向“服務升級”轉型,從“單一展示”向“多元體驗”升級,從“粗放管理”向“精細運營”邁進。通過標准實施,安徽省將著力打造具有示范意義的遺址公園服務體系,為全國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提供可復制的“安徽方案”,讓歷史文化遺產更好造福當代、惠及民眾。(姜志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