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成功開展一項全新消化內鏡技術

近日,家住合肥的許先生接受了一項全新的手術治療,醫生通過在許先生的胃腸之間置入一個孔徑約1.5cm的雙微小金屬支架,成功為他解決了胰腺腫瘤術后的系列並發症——由梗阻性黃疸及膽道感染所引起的發熱、腹部疼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這項幾乎無創的新術式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省內尚未見報道,其臨床應用將為更多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帶來福音。
據了解,許先生一年前因確診胰腺腫瘤接受了胰體尾切除術+膽腸內引流術,但術后反復出現黃疸、發燒以及消化不良。每次感到不適,許先生都及時就醫,但治療效果始終不佳。因病痛難耐,為提高生活質量,許先生輾轉來到安醫大二附院消化二科就診。結合患者既往手術史及入院后相關檢查結果,接診醫生、該院消化二科的主任醫師周玉保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判斷許先生患上了梗阻性黃疸以及膽道感染——胃流出通道的不暢,導致其消化功能受損。
“由多種良性和惡性疾病引起的胃流出道梗阻(GOO)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量。”周玉保介紹,“這種情況導致患者必須暫停放療化療等治療措施,如果不及時干預,可能會大大縮短生存期。”周玉保介紹,治療胃流出道梗阻有兩種常規方法,即外科開腹或腹腔鏡手術和內鏡下腸道自膨式金屬支架置入,由於許先生狀況不佳,身體較為虛弱,難以承受手術創傷帶來的風險,而腸道支架也難以准確達到病變部位。
經過反復討論和病情評估,周玉保團隊決定採用雙蘑菇頭金屬支架,為患者進行超聲內鏡引導下胃—空腸吻合術,以降低梗阻腸管壓力,進而解決患者黃疸及感染的問題。通過消化道進入患者體內的支架具有覆生物膜的雙翼,在超聲內鏡引導下,精准抵達病灶,分別緊貼胃壁和梗阻段空腸內壁,可有效防止支架移位。操作僅歷時約20分鐘就順利完成,由於支架孔徑達1.5cm,能建立較大腔間內瘘,充分將梗阻腸段內的腸液引流至胃腔,並經正常通路流入消化道,因此兼具無創與安全,並起到很好改善梗阻的效果。
術后經過短暫的恢復,許先生膽道感染及黃疸症狀迅速緩解,飲食也得以恢復如常,目前已出院回家休養。(沈笑 張道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