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以農業新質生產力激活集體經濟新引擎

“以前種番茄靠天吃飯,現在靠組織、靠科技!”巢湖市中垾鎮中垾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聶敬明指著智慧大棚裡紅彤彤的小番茄感慨道。近年來,安徽省巢湖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通過將農業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入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推動集體經濟提質增效,走出了一條“黨建強、產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黨組織領航:科技賦能打造特色產業示范樣板
“春天正是我們中垾小番茄上市的時候,示范產業園建成后,通過標准化種植、精細化管理,‘中垾番茄’品牌進一步打響,前來採摘、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聶敬明介紹起本地王牌特產,十分自豪。
2024年以來,巢湖市中垾鎮立足番茄特色產業優勢,創新“黨建引領、以強帶弱、抱團發展”機制,通過要素整合、產業聯動雙輪驅動,探索出一條集體經濟與農戶收入“雙提升”的發展新路。鎮黨委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整合5個村集體資源,爭取1000萬元項目資金建成現代化中垾番茄示范產業園。園區集成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數控恆溫等現代農業技術,並引進山東壽光優質品種和先進種植模式,推動傳統番茄種植向標准化、品牌化、精品化轉型升級。
通過“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聯動機制,產業園不僅實現技術升級和產業提質,更帶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2024年帶動聯建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新增55萬元,解決80名村民就近就業問題,真正讓產業發展成果惠及基層群眾。這一實踐生動詮釋了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垾樣板”。
黨員帶頭:機械化升級助力合作社降本增效
在巢湖市壩鎮湖東村,一幅現代農業的生動圖景正在850畝稻蝦共育田上徐徐展開——數架無人機在技術人員的精准操控下騰空而起,按照預設航線在田間自如穿梭,同步完成小龍蝦飼料投放和水稻施肥作業。
“傳統人工方式需要雇用大量勞力,耗時耗力成本高。現在採用無人機作業,兩天就能完成全部田塊的管理任務。”湖東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紅星介紹道,“通過智能路徑規劃、一鍵啟動作業、自動返航等功能,不僅作業效率提升3倍,精准度也遠超人工操作。”
2024年8月,湖東村黨委領辦成立巢湖市閃閃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建立“黨員示范田”機制,由黨員干部率先試用無人機等新型農業裝備。實踐表明,這種機械化運作模式使稻蝦共育田的管理成本直降40%,年經營收益穩定在30萬元左右。如今,這些示范田已成為推廣現代農業技術的“孵化基地”。
巢湖市農業農村局農機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全市正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目前農用無人機保有量已突破600架,廣泛應用於施肥、植保、除草、養殖等多個生產環節。這種智能化的生產方式,正在為傳統農業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黨建賦能:智慧農業引領產業源頭創新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巢湖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農業項目規劃實施階段即前瞻性布局數字農業基礎設施,為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奠定堅實基礎。
在黃麓鎮建中村,村黨委將智慧農業建設列為“書記領辦項目”,由“兩委”成員包保推進。走進昶方自然村,一套由9塊智能大屏組成的智慧監測系統正在黨員技術骨干的指導下進行最后調試。“我們組建了黨員先鋒隊,全程參與設備安裝和數據調試。”村黨委書記楊超介紹道,“這套系統就像給農田裝上‘黨建智慧大腦’,通過物聯網傳感設備實時採集20多項農情數據,‘兩委’班子每周分析研判,指導農戶科學種植。”
這種“黨建+數字農業”的創新模式,讓高標准農田煥發新活力。在黨員示范戶的帶動下,種糧大戶們積極承包智慧農田,水稻、小麥等主糧作物實現“用數據說話、靠科技增收”。目前,黃麓鎮已建成“黨建智慧農田”示范片近900畝,單產提升約10%,真正實現了“支部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科技前沿,群眾富在數字田間”的發展新格局。(郭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