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淮北

濉溪縣創新非遺傳承模式 淮北大鼓“沉浸式課堂”好評如潮

2025年04月23日15:4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4月21日,濉溪縣第一實驗學校報告廳內鼓韻悠揚,濉溪縣文化館“文化大講堂”將活動搬進校園,為學校淮北大鼓興趣班及全縣音樂教師代表提供了一堂生動的傳統文化傳承課,吸引百余名師生深度參與。活動現場還捐贈了《淮北大鼓》《濉溪非遺》等書籍。本次活動通過“講、演、學”三位一體模式,推動作為省級非遺項目,淮北大鼓的創新傳承實踐在青少年中扎根生長。

淮北大鼓傳承人現場教學非遺技藝。文軒供圖

淮北大鼓代表性傳承人現場教學非遺技藝。文軒供圖

講座現場,安徽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濉溪縣文化館館長李俊民以《淮北大鼓演唱流派的唱腔講析及傳承保護》為題,深入講解了淮北大鼓的內涵、藝術形式、流派特點、唱腔分析以及保護策略,並通過具體案例解析《十二生肖沒有貓》的藝術美學。“非遺傳承需突破傳統框架,讓古老藝術與現代教育深度結合。”李俊民強調,如今,淮北大鼓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他期待通過教師群體的“傳薪接力”,使淮北大鼓成為校園美育的生動內容。

安徽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濉溪縣文化館館長李俊民授課。文軒供圖

安徽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濉溪縣文化館館長李俊民授課。文軒供圖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現場演繹將活動推向高潮。省級傳承人曹廷虎獻演經典書目《十二生肖沒有貓》,其疾徐有致的鼓點與詼諧生動的方言說白,再現了傳統曲藝“說中帶唱、唱中夾白”的獨特魅力﹔縣級傳承人姜玲慧演繹的《臨渙茶館》將百年茶文化的市井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淮北大鼓傳承人王志遠攜《西廂記——張生戲鶯鶯》片段登台,展示了不同曲種的藝術對話﹔劉門第二十一代傳人張志雲帶來《王二姐思夫》,其生動朴實、風趣幽默且富有皖北地方特色風格的表演,引人入勝﹔同樣,孟祥雲演繹的《賈寶玉哭靈》,以其地道的發音和標准的腔調,展現了傳統藝術的魅力。幾位資深淮北大鼓藝人更聯袂獻上原生態大鼓演唱,鏗鏘鼓點與韻味悠長的唱腔交織,令在場師生沉浸於傳統藝術的視聽盛宴。值得一提的是,傳承人現場示范唱腔要領,學生們在“手把手”教學中親身體驗非遺技藝,零距離感受文化脈搏。

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曹廷虎獻演淮北大鼓經典書目《十二生肖沒有貓》。文軒供圖

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曹廷虎獻演淮北大鼓經典書目《十二生肖沒有貓》。文軒供圖

“原來鼓槌的握法有‘文武’之分。”淮北大鼓班學生李同學在體驗環節興奮地展示學習成果。參加本次講座的淮北大鼓非遺大課堂的師生們還與音樂教師展開研討,共商如何將大鼓技藝融入音樂教學、社團活動。“這種沉浸式教學打破了理論壁壘,為我們將非遺融入音樂課程提供了范式。”現場的音樂老師如是說。

非遺讀物捐贈儀式。文軒供圖

非遺讀物捐贈儀式。文軒供圖

非遺進校園不是簡單的才藝傳授,而是文化基因的播種。讓年輕一代從“旁觀者”變為“傳承者”,是非遺存續的關鍵。濉溪縣文化館希望通過持續探索“活態傳承”新路徑,讓淮北大鼓在校園沃土中生生不息。同時將推動淮北大鼓與語文、歷史等學科交叉融合,讓學生在藝術實踐中讀懂地域文化密碼。(楊雅婷)

(責編:劉穎、韓震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