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西:“博”攬英才 “智”啟未來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為高層次青年科技人才的聚集地,對於推動產業升級、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前不久,安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印發《關於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等93家單位備案設立第十六批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通知》,其中,肥西縣2家單位在列,分別為:中科(安徽)智慧健康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宇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至此,肥西縣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達12家,其中國家級、省級各6家。依托博士后工作站,肥西縣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博士后人才在科技前沿領域攻堅克難,不斷匯聚創新力量。
走進肥西縣的安徽宇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智能物流系統集成服務商與智能裝備制造商,這裡被譽為激光導航自動導引運輸車(AGV)的“搖籃”,從精密零部件加工到整車裝配,再到算法調試與場景驗証,每一步都凝聚著尖端技術與工業智慧的結晶。
在測試區,一台AGV正模擬工廠環境進行避障測試,這是該公司首席移動機器人技術專家劉友和同事一起研發的一款AGV,通過融合激光雷達與視覺數據,構建高精度環境地圖,即使遇到突然出現的障礙物,也能規劃最優避障路徑。
“來到肥西半年多,我們利用調度算法,促進機器人分工合作,提升效率,攻克關鍵技術瓶頸。如今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將會吸引更多人才集聚,推動國產物流機器人從‘跟跑’向‘並跑’乃至‘領跑’轉變。”劉友說。
當精密機械與數字算法深度融合,當“笨重”的工業設備變得“聰慧靈動”,一場悄無聲息的生產力革命已然到來。而這場革命的終極目標,正如車間牆上的標語所寫:“用機器人解放人力,用智能重塑工業。”
青年人才是戰略科技人才的源頭活水,博士后作為青年科技人才的中堅力量,如何吸引並留住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實現從引進到扎根的轉變?
肥西縣人社局與博士后設站單位協同發力,給出了答案。
肥西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設立后,在招收博士后的基礎上可以申報一次性設站補助、博士后生活資助、博士后研究人員生活補貼,設立科研項目的還可以申報科研項目資助。近三年,享受博士后省市級生活資助共298.2萬元。
同時,肥西縣人社局出台人才相關政策,先后為3家新獲批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共發放15萬元建站補貼,為14名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員發放29萬元生活補貼﹔2024年發放博士后科研人員生活補貼17萬元。
此外,肥西縣依托科技招商策略,積極促進高端科研人才的引進與培育,與中科大、合工大及市科創集團等建立了成果轉化協作機制,不斷推動“創智匯”雙創精英挑戰賽“雙招雙引”工作的質量提升,同時加大對項目的投入力度,強化績效管理,致力於培育一批頂尖的高端人才團隊。
在安徽中科光電色選機械有限公司,通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深耕創新,成功研發出了“拳頭產品”——煤炭智能干選機。該設備具備精確、高效、節能的全自動礦石分選能力,產品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海外。
而這台設備參加了肥西縣舉辦的“創智匯”雙創精英挑戰賽,榮獲先進制造技術類產業創新團隊獎,獲得20萬元的資金獎勵。
“雖說與企業每年3000多萬元的創新研發經費相比不算多,但對於企業研發人員來說,政府20萬元的獎勵是對他們工作最好的肯定。”該公司科技成果轉化部部長朱亦翔說。
一個優秀的人才,一個優秀的團隊,能引領一項科技創新,催生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發展。
截至目前,肥西縣域國家級高新企業達995家,專精特新企業205家,市級及以上研發平台238個,高層次人才總數近2300人,其中市級以上人才270余人。2025年,縣域有效發明專利4168個,實現產學研的良性互動。
人才為筆,科技為墨,肥西借博士后工作站之力,啟創新引擎,繪產業升級宏偉藍圖。從“跟跑”到“領跑”,從實驗室到生產線,頂尖人才在此匯聚,科研勢能正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動力。
未來,肥西將持續厚植創新沃土,廣納四海英才,讓智慧的火花,點燃高質量發展之火,燎原四方。聚天下才,興一方業,智創未來,肥西在路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