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三
安徽六安:匠心守“藝” 非遺留“香”

春和景明,茶香四溢。時下,安徽省六安市進入茶葉大面積開採,人民網安徽頻道深入六安市主要產茶區,上茶山、進茶企、訪茶農,探尋興茶富民的產業經,分享茶葉全產業鏈上的歡笑聲,解碼六安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之道。
谷雨時節,安徽省六安市的茶葉採摘到了最為繁忙的季節。踏入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一望無際的茶壟宛如綠色的波浪,隨丘陵起伏,山間洋溢著春日的生機,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增收畫卷”。
這裡是中國傳統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的核心產區,一排排茶樹整齊有序地排列著,茶農們在茶壟間忙碌穿梭,手指靈巧地在茶樹間跳躍,將一片片鮮嫩的春芽輕輕摘下,放入簍中,動作既嫻熟又迅速。
在六安市裕安區六安瓜片茶園,採茶姑娘正在採摘鮮葉。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山上採茶忙,山下制茶香。
在加工車間,一片片鮮嫩的茶葉,歷經扳片、炒生鍋、炒熟鍋、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的六道工序,在溫度與時間的精心雕琢下,逐漸褪去青澀,茶香愈發醇厚,彌漫開來。
六安瓜片的制作工藝在2008年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與其他綠茶相比,六安瓜片的獨特制作技藝,在於一種被稱為“拉老火”的傳統制作工藝——先將茶葉攤在竹編大烘籠上,而后放置於炭火上,反復烘烤達一百多次。
“抬籠要快,翻茶要勻,拍籠要准,腳步要穩……”六安瓜片制作技藝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曾勝春一邊展示著傳統制茶技藝,一邊說著動作要領,“這一過程,尤其講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則苦,嫩一分則澀。”
六安瓜片傳統技藝中,溫度與火候的把控,全憑老師傅的經驗與手感。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過去,老一輩的制茶師傅們,憑借對炒鍋溫度的精准把控和獨特手法的巧妙運用,讓每一片茶葉的火候都恰到好處。
如今,隨著現代化車間的引入,六安瓜片傳統制作技藝的核心工藝得以保留,同時通過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式,讓這一技藝又煥發出新的活力。
曾勝春坦言,盡管現代機械化生產已應用至六安瓜片制作的多個流程,但在“拉老火”這一核心步驟上,人工操作仍是不可替代。
在六安市霍山縣大化坪鎮,眼下正是霍山黃芽的採摘黃金期。以往這個時候,霍山谷雨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陳華靜每天都會往茶山上跑,但現在更多時間是往山下跑。
這是因為,她還是霍山黃芽制作技藝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近年來,陳華靜與當地學校展開深度合作,讓更多年輕人知曉這一傳統技藝。每年採茶季,她會帶領該公司實習和工作的年輕人,通過親身參與,深入了解這一技藝的精髓,為非遺傳承注入新的力量,確保技藝“不斷代”。
在霍山縣凡沖茶海,孩子們在這裡體驗炒茶技藝。吳芳攝
同時,每年通過游學活動,開設非遺工坊,讓學生們來到茶園和車間,親身體驗霍山黃芽的傳統制作過程,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制作工藝。
“非遺的傳承不再局限於師徒之間的口口相傳,而是通過教育的力量,讓更多人參與其中。”陳華靜說。
悠悠茶香,千載匠心。從土生土長的採茶人到堅守“匠心”的制茶大師﹔從過去的柴火灶到今天的智能車間,六安茶葉的傳統制作技藝在堅守與創新中生生不息。未來,這片綠葉將繼續以非遺之名,書寫六安茶葉的故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