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網羅天下>>舞動長三角

江蘇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打造智慧農場 

數據和算法成了新農資(從春耕一線看農業新質生產力)

本報記者 郁靜嫻
2025年04月18日08:22 | 來源:農業農村部
小字號

春耕正忙,走進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鎮開弦弓村的高標准農田,連片油菜花正被翻耕回田,為稻田積蓄肥力。

太湖之畔,水網密布,阡陌縱橫。“我們這裡的耕地面積有限,必須要走精耕細作、生態高效的路子。”開弦弓村黨委書記夏志驍說。在這片350畝農田裡,一項項新技術、一件件新設備得到應用,智慧農場初步建成。

豎立田間的“四情”(土壤墒情、苗情、虫情和災情)監測站,是這座智慧農場的“中樞系統”。一套套智能監測設備布設田間,配上傳感器、無線傳輸、遙感技術等,緊盯環境變化,農田就像是長出了靈敏的感官。

如何用數據種地?夏志驍演示起來,在電腦上打開土壤墒情監測設備后台,土壤溫度、濕度、電導率等各類參數一目了然。“水稻移栽成活后,講究淺水勤灌,中途還要適當晒田﹔水稻抽穗后,又要間歇澆水,讓根系健康呼吸。有了墒情數據作參考,啥時候澆水、澆多少水,心裡有譜。”夏志驍說。

在蘇州,這樣的農情監測站還有不少。去年年初,通過氣象等數據的綜合預判,農技人員察覺小麥赤霉病可能呈高發態勢,農業農村部門和保險公司及時響應,為種植戶提前發放藥劑,實現了防在災前。

新農資裡不僅有大數據,還有算法。遙感數據配套算法模型,可提高田管效率。

在七都鎮,遙感測產技術生成全鎮水稻產量分級圖,高中低產地塊分別用紅、黃、綠表示。“這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掌握各地塊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方案。”七都鎮農村工作和建設局正股職干部金福源說。

從去年秋播開始,蘇州市建設“作物雲”管理平台。“遙感+AI+移動互聯網”,能對作物的生物量、顏色、光譜、紋理等特征進行遙感影像分析,構建生長信息與產量間的關聯模型,估算出作物產量。“作物雲”已在全市10個農業生產體系集成改革試點鄉鎮推廣示范。

今年,算法模型繼續接受“訓練”。農技人員在小麥、水稻拔節、抽穗、灌漿等關鍵生育期進行採樣分析,再結合長期積累的歷史數據,讓遙感光譜數據與產量信息建模更加精准。

這些新技術,農民會不會用?“合作社+種植大戶+專家”的模式,讓專家團和“田秀才”共同種好一塊田。

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蘇州市農業科學院等派出專家團隊,打造科技小院、亞夫工作站等科技助農平台,為七都鎮農場量身定制技術模式。

種糧大戶張進按照專家提供的科學方案來種地。田園風光裡,處處是綠色農藝的巧思。田埂處,香根草、白三葉草長勢正好。張進輕輕撥開一簇香根草,說道,“水稻螟虫等害虫很喜歡這些植物的味道。我們利用這一原理吸引害虫,進而集中滅殺。后期還會適時往稻田裡投放赤眼蜂,其幼虫會寄生在害虫的虫卵裡,實現‘以虫治虫’。採用這些綠色防控技術,全程可實現減肥減藥超20%。”

種得好還要賣得好。在專家指導下,村裡因地制宜選擇種植南粳46、越光有機再生稻等優質品種,打造“江村大米”品牌。目前,七都鎮群幸村、光榮村、菱田村、開弦弓村抱團合作,共同出資建成稽五漾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形成從產前育秧、種植到產后加工的全鏈條體系。“我們的稻米口感清香軟糯,一斤能賣到6元以上,去年銷售額約150萬元,畝均利潤超千元。”夏志驍說。村裡今年試種了5畝黑小麥,目前長勢良好,有望在5月份獲得首批收成。

夏志驍說,下一步,開弦弓村繼續對高標准農田進行智能化提升,完善智能灌溉系統、打造數字江村平台、發展農事研學服務,豐富農業智慧應用場景,讓新興產業、多元業態在這裡落地開花。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