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新農人引領 “耕”出保護新天地

近日,安徽省下達2025年耕地保護補償激勵資金,總額高達1.3億元,對在耕地保護工作中表現卓越的130個鄉鎮予以獎勵。當涂縣烏溪鎮憑借出色成效脫穎而出,成功斬獲100萬元獎勵,成為該縣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這份榮譽的背后,是烏溪鎮在耕地保護征程中多措並舉、砥礪前行的堅實足跡。
在烏溪鎮耕地保護的生動實踐中,80后新農人徐銀花宛如一顆璀璨明星,閃耀著榜樣之光。徐銀花是土生土長的烏溪人,2015年,她毅然放棄大城市的生意,懷著對家鄉的深厚眷戀與建設熱忱,投身到家鄉的農業事業中。她懷揣著質朴的初心 —— 讓農村婦女既能兼顧家庭,又能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家人的全力支持,成為她在這片希望田野上奮勇前行的強大動力。
創業伊始,徐銀花經營的葡萄園喜獲豐收,“陽光玫瑰、夏黑、金手指”等優質葡萄品種廣受市場青睞。然而,她並未就此滿足,為適應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僅有初中文化的她努力學習水稻、小麥、蔬菜種植生產知識,還不斷前往高校深造,踴躍參加各類技術技能培訓。她深知,新時代的農民不僅要精通田間勞作,更要善於經營管理。
2023年,在政府大力推動耕地功能恢復工作的號召下,徐銀花夫妻二人積極響應,在烏溪鎮各村居承包土地,成功流轉土地1000余畝。他們大膽引入棚植、滴灌、有機肥替代等先進栽培技術,精心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四季豆、豇豆、辣椒等農作物。如今,徐銀花的合作社吸納了當地20余名女性富余勞動力,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0多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活力。
徐銀花的故事,只是烏溪鎮耕地保護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烏溪鎮將耕地保護擺在突出位置,精心構建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同責任機制。以土地衛片執法和耕地衛片監督為有力抓手,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現象,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問題。
同時,該鎮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建立鎮、村兩級田長制責任體系,形成了“橫到邊、縱到底,網格化、全覆蓋”的嚴密監管格局。各級田長、網格員定期開展巡查,確保耕地保護無死角。嚴格執行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充分調動種糧大戶的積極性,累計復耕拋荒地,成功找回耕地1600畝,圓滿完成耕地功能恢復任務。同時,積極推進增減挂鉤及坑塘復墾項目,新增耕地700余畝。秉持節約集約用地原則,精心制作耕地非糧化影像位置圖,嚴格控制農村建房佔地,嚴禁佔用基本農田,並建立巡查制度,及時制止違法用地行為。
此次獲得的100萬元補償激勵資金,將主要用於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建設及保護、新建農田水利設施、機耕道路、地力培肥、配套附屬設施的管護修繕以及耕地保護相關的其他支出,持續鞏固和提升耕地保護成果。
接下來,當涂縣將以此次獎勵為新的起點,堅守耕地保護紅線不動搖,持續探索創新耕地保護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動耕地保護工作邁向新的台階,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江淮糧倉”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尤貴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