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黨組織領辦合作社 蹚出鄉村振興致富路

近年來,巢湖市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路徑。以蘇灣鎮坊集社區、柘皋鎮汪橋村、散兵鎮佛嶺村為代表的鄉村,因地制宜,盤活資源,激活集體經濟“新動能”,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共富路”。
蘇灣鎮坊集社區:“芹”勞致富振鄉村
走進蘇灣鎮坊集社區小蔡村,成片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棚內芹芽長勢喜人,青青的葉片整齊地排列著。工人們正趁著晴好的天氣將芹芽依次挖出,再把芹芽根部的泥土進行整理、清洗干淨……一把把捆扎好的芹芽便准備裝車銷售。
“以前種地靠天吃飯,現在有了合作社,技術有指導,銷路有保障,收入也穩定了。”正在大棚裡忙碌的農戶王大姐笑著說道。
坊集社區黨總支書記介紹,村集體與27位社員共同投資成立了“巢湖市司集鄉味瀧農業專業合作社”。去年,坊集社區經濟合作社共種植了3畝芹芽試驗田,吸納周邊10余名脫貧戶、監測戶務工就業,與社區20余名芹芽種植散戶達成統購包銷合作意向,預計銷售收入可達30萬元,村集體增收可達6萬元。
“我們‘司集芹芽’一直以鮮美著稱,但產量和銷售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去年,鎮上帶著我們27名社員先后前往巢湖學院、廬江縣白湖鎮芹芽種植基地學習先進技術,又對周邊無為、廬江等地的芹芽種植情況進行了詳細了解,這堅定了我們發展好‘司集芹芽’的信心。”坊集社區黨總支書記介紹道。
近年來,針對司集芹芽種植和銷售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蘇灣鎮黨委、政府積極想對策、拓銷路,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方式,以合作社種植實際收益帶動周邊種植大戶,將過去零散種植轉變為規模型經營,用實踐成效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柘皋鎮汪橋村:“小菌棒撐開致富傘”
“剛才在黨員及村民代表大會上,已經告知大家關於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方案,大家議一議,落地可有困難?”汪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錢國生開門見山,拋出議題。
“還是沒影的事,大家都怕擔風險嘛!”村民王光才坦率發言。
“萬事起頭難。就像咱村裡榨油的,頭榨要是質量不好,第一下沒打響,那就不好辦嘍。”村民王順虎說出心中的顧慮。
問題擺在桌上說開后,村民心裡的疙瘩漸漸解開,接受了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方案。“咱們先干起來,看長遠、算大賬!”“我願意出1萬元入股!”看著大家踴躍表態,錢國生也有了信心,“那就按固定分紅的模式先試行。”
2024年9月5日,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熱烈討論中,汪橋村確定了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發展思路,商定菌棒生產制作銷售為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先行項目。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2024年菌棒生產項目中的生產設備31萬元入股,最終合作社共有13名社員以資金入股合作社。
1月16日下午,巢湖市汪橋山水農業專業合作社股東會議暨年終總結大會在柘皋鎮汪橋村食用菌產業園內召開,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全體股東及部分村民代表、脫貧戶參加。此次會議,讓全體股東享受到入股帶來的紅利,提前過新年。
“這麼快就有收益,還拿到了分紅。本以為回報沒這麼快,沒想到短時間就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這都是黨組織的功勞,跟著黨組織和合作社,往后的好日子真是看得見、摸得著,肯定越過越有奔頭!”家住汪橋村六甲王村民組的王大爺臉上洋溢著抑制不住的笑容。
此外,汪橋村還堅持走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進一步做好特產文章、開辦好農家樂,融合汪橋村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集農業生產、休閑體驗為一體的現代觀光旅游時尚新高地,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旅游內容,增加了村民收入。
散兵鎮佛嶺村:“黨建+產業”,激活發展新引擎
“沒想到跟著合作社干,還能拿到這麼多分紅!”冬日暖陽下,散兵鎮佛嶺村會議室裡,剛剛上台領到分紅的鄭宏桂笑得合不攏嘴。
“我們合作社成立時間雖然不長,但很快就產生了收益,這次人均領到近650元的分紅款,大家能夠開開心心過大年。”佛嶺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孔德敏說。
2024年以來,散兵鎮佛嶺村為有效解決發展空間小、增收渠道窄等堵點,堅持黨建引領,試點探索“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在全鎮率先試點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促進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雙增”,實現強村富民“雙贏”。2024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107.06萬元、經營收益61.98萬元。
“以前自己單干,風險大,效益也不穩定。現在加入了合作社,大家一起干,技術有保障,銷路也不用愁,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合作社成員王大叔說道。
佛嶺村還積極搭建平台,組織開展技能培訓,幫助村民提升就業創業能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下一步,巢湖市將堅持把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全力盤活農村各類資源、激活各類生產要素,著力撬動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強力引擎”,持續推動農村產業振興、集體增收、農民致富。(郭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