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廬江:新農人的致富“新稻路”

2025年03月28日10:45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夏成龍介紹自己的養殖之路。周玉琪 攝

夏成龍介紹自己的養殖之路。周玉琪攝

“喜看稻菽千重浪,稻蝦共生促民富。”在廬江縣神墩村,稻蝦養植大戶夏成龍憑借著自己鑽研的那股勁,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新稻路”,書寫著別樣的豐收故事。

時間撥回到2023年,當年,廬江縣大力推進“兩強一增”項目,一系列惠農政策相繼落地。政策圍繞特色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指導、資金補貼和保險保障等全方位支持。返鄉務農20余年的夏成龍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時機,在政策東風指引下,果斷摒棄了傳統種稻“單打獨斗”的模式,擼起袖子搞起了稻蝦共養。

稻蝦養殖是一種生態循環的農業生產模式,在稻田中,水稻與小龍蝦和諧共生。據夏成龍介紹,水稻生長時,可以為小龍蝦提供棲息、躲避天敵的空間﹔小龍蝦在稻田裡活動,既能清除害虫、疏鬆土壤,其排泄物還可轉化為天然肥料滋養水稻。水稻給蝦當“遮陽傘”,蝦給稻子鬆土施肥,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還改善了田間的生態環境。如今,神墩村的稻田裡昆虫增多,野鴨等鳥類也紛紛回歸,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稻蝦養殖產業中,各類自然因素和病虫害始終是困擾養殖者的難題。不過就算遇到極端天氣,夏成龍心裡也有底氣,因為政府立馬送來了“定心丸”——技術員手把手教防病,農業保險兜底虧損。村裡的第一書記還積極拓展銷售渠道,借助電商直播帶貨,讓神墩村的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夏成龍家稻田收獲的小龍蝦。夏成龍 攝

夏成龍家稻田收獲的小龍蝦。夏成龍攝

和普通的養殖戶不同,這個扎根於田地的“土專家”不僅上網查資料學習,還拿稻田做實驗,逐漸摸索出了“育養分離”的獨特發展模式。“我們稻子割完后,留30%的種蝦下塘,70%的蝦殺掉,來年從30%的種蝦裡抽苗重新投放。”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控制塘口蝦的密度,還提高了大蝦產出概率。夏成龍還專門劃分出育苗塘,100畝地中,30畝育苗,70畝養蝦,稻田裡使用的化肥,也是他精心調配的“獨家秘方”,通過科學的精細化管理,讓養殖效益節節攀升。

作為村裡的養殖大戶,夏成龍不忘帶動鄉親共同發展。“先帶動熟人,讓大家看到效益,慢慢就都加入進來了。”在他的帶動下,不少在外務工的村民看到稻蝦養殖的潛力,選擇回鄉發展。

夏成龍站在自家稻田田埂旁。張雨晴 攝

夏成龍站在自家稻田田埂旁。張雨晴攝

如今站在自家的稻蝦田埂上,夏成龍自信從容,目光掠過連片水田——那裡蟄伏著秋天的重量,和村庄拔節的聲響。他相信,這條致富的“新稻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唐冠男 張雨晴 劉思雅 周超梅 周玉琪)

(責編:蘇恆、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