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前丨涇縣:強骨壯氣,打造產業集聚新高地

提起安徽涇縣,你首先會想到什麼?
是李白在桃花潭的把酒言歡?是宣筆、宣紙、木梳等聞名遐邇的特產?還是近年來文旅市場的火爆“出圈”?
事實上,作為涇縣主導產業之一的電機泵閥產業,也早已在國內相關領域聲名遠播。作為國內最大的氟塑料泵生產基地,涇縣經濟開發區氟塑料泵在全國市場佔有率達70%。
過去,這裡以發展流體機械制造業為主﹔如今,園區正加快轉型升級,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正在此集聚。涇縣經濟開發區如何因地制宜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初春,人民網記者來到當地一探究竟。
俯瞰涇縣經濟開發區。涇縣經濟開發區供圖
來到安徽泰拉爾泵業有限公司,水泵組裝線上一片繁忙,工人們或是在各類機器設備的配合下安裝泵體,或是在檢測台上對剛下線的水泵進行質檢,所有的生產環節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這批水泵是即將出口到國外的訂單,公司自2月5日開工以來,我們已生產水泵超過3000台,一季度產能有望破萬台。”該公司總經理劉立安向記者介紹,作為較早落戶於涇縣經濟開發區的流體機械企業之一,該公司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保供能力,始終在國際市場上廣受好評。
這背后離不開成熟穩定的管理體系,以及傳統企業渴望跨越“數字鴻溝”的堅定決心。
“我們傳統制造業,最講究不進則退,除了嚴格把控好產品質量外,我們也在積極向數字化轉型。”劉立安說。拿公司的數字化立體倉庫舉例,以往,工人需要手動將不同規格的產品分類入庫﹔現在,隻需要在入庫口輸入型號,機械臂就可以自動將產品放入相應的位置,效率提高的同時,大大降低了錯誤率。
泰拉爾泵業的水泵流水線正在加緊趕制訂單。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數字化不僅僅是上自動化設備這麼簡單,未來,我們還將在產品研發端加大數字化投入,力求將傳統的‘試制’模式,轉型成為可以用計算機模擬‘推演’的新模式。”劉立安說。
近年來,涇縣經濟開發區依托傳統優勢,通過鼓勵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降低單位能耗、提升畝均效益,不斷推動機械制造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除了將傳統制造業做大做強外,涇縣經濟開發區也在“新”字上下足了功夫。
來到漢伏能源(安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除了關鍵環節的質檢工位外,幾乎看不到工人的身影,自動化是這裡的唯一關鍵詞,在這座自動化程度高達95%的工廠裡,每16秒就有一片光伏組件走下生產線。
“我們不僅通過採用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大幅提升了生產管理效率,還通過強化數字科技融合應用,依托MES系統實現了生產流程的全面數字化與高度可視化。”該公司生產總監張強介紹說,涇縣基地於2024年6月建成投產,當年就完成產值近3億元,今年春節開工后,工廠已完成訂單價值超1.4億元。
工人正在檢查剛從生產線上走下來的光伏組件。人民網記者 李希蒙攝
“我們的優勢在於自主品牌客戶群穩定,而客戶對我們的認可,則來源於產品質量的可靠。”在張強看來,生產全面自動化充分展現了智能制造的高效能,它不僅實現了制造工藝數據的採集與分析,極大提升了產品的工藝穩定性,還成功將單位能耗降低了20%。
近年來,涇縣經濟開發區致力打造“百億產業集群”,加強與長三角等先發地區的對接,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開展精准招商,漢伏能源就是成果之一,2025年,公司預計產值將突破10億元。
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對於涇縣來說,守好“老傳統”是“骨”,培育“新勢力”就是“氣”,強筋骨,壯底氣,涇縣正在向著打造產業集聚新高地奮力前行。
2024年,涇縣經濟開發區在實現營收218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33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8.27%的基礎上,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家、專精特新企業4家、“小巨人”企業1家,1—12月園區企業研發投入1.72億元,同比增長13.17%,經濟運行質效提升顯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