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全國兩會·安徽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強:奮力闖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路

2025年03月07日15:47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3月7日電 (陶偉、趙越)過去一年,緣煤而建、因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安徽省淮南市積極融入“三地一區”建設,扎實推進“五大攻堅行動”,高質量轉型發展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6%、居全省第2位,制造業佔工業比重提升3.4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稅收收入、工業投資、制造業投資、金融貸款余額等體現高質量發展的多項指標增速均居全省前列……數據佐証著成績,但對淮南而言,轉型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淮南堅持向綠向新向未來,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以產業轉型帶動城市轉型,奮力闖出一條資源型城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淮南市市長張志強接受人民網採訪時如是說。

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強在兩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全國人大代表張志強在兩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一個“闖”字道出了淮南的決心。張志強表示,淮南將繼續以新質生產力“茁壯成長”為題眼,推動能源產業“脫胎換骨”、新興產業“強筋壯骨”、未來產業“星火燎原”,生產性服務業“鍛長補短”,加快構建具有淮南特色和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創新驅動,推動新質生產力“茁壯成長”

“科技創新是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核心引擎。”張志強表示,淮南科教資源豐富,在淮高校和職業院校數量居全省第一方陣,是安徽除合肥外唯一擁有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地市。

近年來,淮南牢固樹立大科技理念,一手抓“沿途下蛋”,依托兩大全國重點實驗室、兩大中科院產學研基地等高能級科創平台,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加快建設“安理智谷”,讓“科技之花”結出“產業之果”。一手抓“借梯登高”,積極借“風”長三角,打好“融入”牌、唱好“對接”戲,高水平建設大學科技園、閔淮科創產業園、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著力構建“研發在閔行(合肥)、轉化在淮南,閔行(合肥)孵化、淮南產業化”的協同創新格局,讓“科創飛地”變身“產業高地”。

去年,淮南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科技服務業投資增速、發明專利授權增速分別居全省第6位、第3位、第2位﹔科技型中小企業兩年實現倍增,高新技術企業三年實現倍增。“我們將繼續堅持科技‘打頭陣’、下好創新‘先手棋’,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加快把創新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發展勝勢。”張志強說。

“三端”發力,推動能源產業“脫胎換骨”

淮南是中國能源之都,過去靠煤電起家,現在靠新能源走向未來。“近年來,我們堅持逐‘綠’前行,開展能源產業‘二次創業’,從新能源制造端、發電端、消納端協同發力,著力打造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張志強表示。

在制造端,構建TOPCon與異質結、鈣鈦礦協同發展的光伏電池研發制造體系,以及鋰電池、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多元布局的新一代動力和儲能電池產業體系。在發電端,積極推進煤電低碳化改造試點示范,打造“水上光伏、空中風電、地面儲能”立體化新能源矩陣,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新能源裝機規模遠景可達2000萬千瓦。在消納端,依托國家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在全省率先建設零碳產業園,與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合作推進碳交易市場能力建設,推動形成了綠色低碳能源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

去年,淮南市新能源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4.3%,水系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入選全國新型儲能試點示范。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等多項“國字號”改革落地,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底色。

聚鏈成群,推動新興產業“強筋壯骨”

作為老工業城市,淮南產業結構偏重,正處於負“重”前行到“新”裝上陣的關鍵期、機遇期。“我們堅持把新興產業發展作為產業轉型的關鍵所在,落實大兵團、陣地戰、集群化要求,聚力打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以及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等特色產業集群,以產業‘新’欣向榮引領高質量發展‘新’潮澎湃。”張志強說。

圍繞建設新興產業集聚地,淮南堅持增量存量一起抓,聚焦增量抓招引方面,實施招商引資突破行動,與央企省企、龍頭企業、境內外商協會等共建高能級招商平台,打造“投資淮南”品牌,招引更多“金娃娃”項目。聚焦存量提質效方面,實施制造業培優促強扶大工程,打造具有行業引領力的鏈主企業,推動“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貫通發展。

去年,淮南新引進億元以上省外項目資金增速居全省首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3.2%,汽車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2.7%、29.5%,新能源汽車輕量化及動力零部件產業集群獲評省級特色產業集群。

前瞻布局,推動未來產業“星火燎原”

未來產業是技術革命的“風向標”,更是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突破口”。“面對未來產業的浪潮,我們積極搶佔新賽道,做好‘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文章,完善一個產業、一個規劃、一個政策、一個專班、一個載體、一個方案‘六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加快推動現有產業未來化、未來技術產業化。”張志強表示。

目前,淮南市正聚焦低碳能源、生命科學、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推進建設氫能產業基地、干細胞科技產業園、低空裝備制造產業園和人工智能產業園,爭創未來產業先導區,著力以未來產業開創產業未來。

據悉,國家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安徽普碳年產30萬噸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多元醇項目一期於今年1月正式投料試車,這座全球規模最大的二氧化碳基多元醇裝置的啟用,標志著淮南在打造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基地上邁入了新的征程。

生態賦能,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鍛長補短”

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騰飛的“翅膀”。張志強介紹,淮南市堅持像抓工業一樣抓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培育檢驗檢測、工業母機等新業態,引導金融、通訊、郵政等行業跟著城市和園區發展走,打造與制造業適配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開通淮南至上海、寧波鐵海聯運班列,建設國際物流港,爭創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產業向新、發展提質的背后,是我們更加注重產業生態建設,全方位深層次打造高水平營商環境,為經營主體賦能,為產業發展護航。”張志強說,淮南市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企業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深入實施優化為企服務專項行動,著力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推動從“要素驅動”向“生態賦能”升維。過去一年,淮南新增常住人口數居全省第4位,是皖北唯一人口淨流入城市,市政府透明度指數、城市綜合信用排名分別居全國第3位、第8位,“近者悅、遠者來”的生態逐步形成。

“資源型城市轉型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張志強最后表示,淮南將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個往前趕”要求,堅定信心、保持定力,一體推動思想轉變、產業轉型、體制轉軌,奮力重振老工業城市雄風,為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開辟新路、做好示范。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