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淮南

淮南:構建“淮楚文化”品牌 打造楚漢文旅核心區

2025年02月28日15:4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座城市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記憶。淮南這座位於淮河中游的能源之都,以其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傳承著中華文明。武王墩這座沉睡兩千多年的古墓,自考古發掘之日起,無疑讓淮南又一次閃亮登場。出土的一萬多件文物強烈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業界學者的目光,讓淮南驚艷世界。它不僅為學術界提供了寶貴的楚文化研究資料,也為淮南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淮南作為楚國最后的王都,富集了眾多楚國歷史遺物。特別是楚風東漸之后,與淮南地域文化的融合,使楚國文化呈現出與荊楚故地不同的歷史文化風貌。為了豐富楚文化的內涵,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淮南市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通過深入挖掘和系統整理,提出了"淮楚文化"這一學術概念,使之與"荊楚文化"比肩,成為楚文化的兩大象征。淮南市委、市政府則著眼於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市和"建設長三角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總體目標,適時提出了打造楚漢文化旅游核心區的宏偉藍圖。這兩個看似路徑不同的舉措,實則內在邏輯緊密相連,共同為淮南地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理支撐和實踐路徑。

構建“淮楚文化”品牌: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承的深度融合

今年2月19日,國家社科院"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榜,"淮南市武王墩戰國晚期一號墓"代表安徽考古首次獲評。從2020年至去年底,省考古所聯合國內多家單位,歷經5年對武王墩開展科學考古發掘,這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其大量遺存對研究周、楚、秦、漢歷史演變,尤其是秦漢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及大一統國家文化的塑造,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在楚文化的傳承與融合上,淮南市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承載地。面對這一豐富的文化遺產,淮南市委宣傳部有力組織,部分駐淮高校學者、相關部門專家和廣大國內楚文化愛好者聞風而動,針對八百年楚國既有"荊楚文化""湘楚文化""豫楚文化""巴楚文化""吳楚文化"的歷史現實,及時提出了構建"淮楚文化"學科和文化品牌的理念。一方面,它是楚文化的地域性解讀,與"湘楚""巴楚""豫楚"有異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面,它又是楚國進入淮河流域,並向黃河、長江下游地區發展的歷史呈現,具有與"荊楚文化"遙相呼應的特質。這一學科和文化品牌的建立,旨在通過系統的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系統整理楚文化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4年,"淮楚文化"品牌構建系列活動接連在淮南上演。淮南師范學院率先成立楚文化研究院,安徽理工大學與淮南市文旅局籌備共建安徽楚文化研究院。淮南市社科聯、市史志辦、淮南日報社等相關部門通過在媒體開設"淮楚文化"專題專欄、征集征文、發布專項課題、舉辦研討會和首屆安徽楚文化論壇等方式,收獲了上百篇論文。組織專家撰寫的《淮南楚文化》《楚文化與現代文明》《楚考烈王紀事》等一批圖書即將出版發行。目前學科建設在"淮楚文化"學術平台搭建、文化內涵挖掘上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下一步的重點將以數字技術賦能楚文化研究,例如運用三維建模、虛擬復原等技術,建立武王墩文物數字檔案庫,開發"楚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推動考古成果向學術體系轉化。

打造楚漢文旅核心區:淮南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創新實踐

在淮南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通過調研論証,提出了依托武王墩楚墓、壽縣古城和八公山周邊區域打造楚漢文化旅游核心區的宏偉藍圖。在這一區域中,不僅有八公山、淮河等山水自然風貌,還有壽春城、安豐塘等楚漢歷史遺跡,包含曠世道典《淮南子》在內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集中、楚漢文化特征明顯。這一戰略旨在通過整合區域內的文化旅游資源,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的品質和競爭力,推動淮南市的文化旅游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楚漢文化是淮南的文化特色,同時又是一個更宏觀的文化概念,它與"淮楚文化"學術概念相輔相成。淮楚文化是楚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楚漢文化的基石。漢承楚制,漢文化很大程度上是楚文化的延續。為了做實楚漢文化文旅產業,淮南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斷深化"文旅+"產業融合,全力推進文旅項目建設。

武王墩項目進度加快。投資7億元的武王墩遺址博物館即將開工,《武王墩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已完成編制,規劃總面積約7620畝,計劃投資45.6億元。一座集文物考古體驗、展示、研學游於一體的景區即將展現在皖北大地。

壽州古城升級發力。精心編制了《壽州古城5A級旅游景區核心區規劃》《壽縣歷史城區保護和復興項目規劃》,近年來先后投入20多億資金,古城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二十四節氣館"相繼開館,在"奔縣游""文博熱"中走紅全國,創建5A級旅游景區穩步推進。

做好八公山文章。以八公山旅游景區為中心,依托"淮南虫"、千古奇書《淮南子》、淝水之戰古戰場等文化"IP",圍繞古地質文化、淮南子文化、豆腐文化、養生文化等內容對八公山旅游景區提檔升級,持續開發紫金硯等特色文旅產品,把八公山建設成為優質旅游目的地。

在打造楚漢文旅核心區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挖掘和展示"淮楚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建設旅游景區、文化街區和文化產業項目中,要充分考慮"淮楚文化"元素和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探訪和體驗。

融合共生:構建“淮楚文化”品牌與打造楚漢文旅核心區的有機統一

構建"淮楚文化"學科和文化品牌與打造楚漢文旅核心區,一個是學術文化概念,一個是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戰略,雖然路徑不同,但目標一致,都是為了推動淮南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尤其是對淮南這樣的資源型城市,不僅有助於推動其從"工業煤城"向"文化名城"轉型,還能填補安徽楚文化研究空白,更可形成與荊州、襄陽等楚文化城市的差異化競爭力。

"淮楚文化"學科體系與文旅品牌的構建,不僅能揭示楚國后期依托淮河流域既有地理空間,向長江、黃河下游地區尋求戰略支撐的發展遷徙史,還能厘清淮南作為楚文化又一中心地位的學術意義,更能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貢獻淮南智慧。

在實踐中,要注重兩者的融合共生,實現學術研究與文化旅游產業的有機結合。一方面,通過構建"淮楚文化"學科和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和整理"淮楚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為打造楚漢文旅核心區提供堅實的文化資源支撐。通過學術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詮釋"淮楚文化"的獨特魅力,為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提供靈感和素材。另一方面,通過打造楚漢文旅核心區,推動文化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為構建"淮楚文化"學科和文化品牌提供實踐平台和市場需求。通過文化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可以更好地展示和傳播"淮楚文化",增強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同時,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將為學術研究提供更多的實踐案例和數據支持,推動學科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六姊妹》電視劇在央視的熱播,讓淮南再一次被聚焦。然而,武王墩大墓的發掘,以及由此產生的豐厚歷史文化資源是獨一無二的,具有持久的文化魅力,讓沉睡的楚文明在淮河之濱煥發生機。淮南市以考古實証為錨點,構建"淮楚文化"學科與文旅產業的雙輪驅動模式,既是對"何以中國"的歷史回答,更是以文化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當學術研究與大眾體驗深度交織,"淮楚文化"將成為激活淮南發展的新密碼,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楊道文)

(責編:劉穎、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