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一曲“含弓”走天下,安徽含山如何讓記憶裡的鄉音戲韻走得更遠

2025年01月26日16:50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出難忘的鄉音戲。即便不會唱兩句,當咿咿呀呀,鑼鼓咚鏘,熟悉的腔調響起,總能把人拉回兒時的記憶。

在諸多文學作品裡,不管是世族貴冑,還是普通老百姓,幾乎都難以抵擋戲曲的魅力,這份喜愛能穿透千年時光。地方戲曲承載著文化記憶,在漫長的歲月裡凝結了當地老百姓的智慧與情感,保有鮮活獨特的風土人情、方言聲腔,生動展現了民間藝術審美與創造力。

1月16日,安徽馬鞍山市含山縣舉辦“含弓戲”傳承發展交流會,邀請戲劇界數位專家學者來到現場,探討如何更有效地保護與傳承含弓戲。

含弓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之一,因起源於含山縣、以弓弦(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是中國地方傳統戲曲文化的組成部分。

含弓戲板式豐富、主腔突出、表演細膩、凝聚鄉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先后被國家文化部門編入《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是全國348個劇種之一,2006年被列入安徽省級非遺。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含弓戲因多種原因一度瀕臨失傳。近年來,含山縣對含弓戲積極實施“搶救”,致力於讓其走出“深閨”,登上更廣闊的舞台,講好含山故事。

不僅是對當地文化的傳承,更是一場文化尋根式的表達。

一曲“含弓”走天下

含弓戲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曾流行於長江以北一帶的含山、和縣、巢縣(現巢湖)、無為,以及江南的當涂、蕪湖、南陵、繁昌、宣城等地。

含山縣含弓戲研究室主任靳曉蘇介紹稱,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含山一帶有些演唱曲藝灘簧的盲藝人,三五人一隊,賣唱於街頭巷尾、茶坊酒肆,曲目有《李玉蓮賣大布》《孟姜婦女送寒衣》《王祥臥冰》等。

他們編演了《安安送米》《王智貞描容》,以及《白蛇傳》中的《游湖》《賞午》《水漫》等小戲和折子戲,稱為“含弓戲”,唱腔音樂上則更多地吸收各種民歌小調於灘簧之中。 聽者感到新穎別致,影響逐步擴大,學藝者漸眾。

幾百年來,一代代含弓盲藝人(舊稱瞽目藝人)游走於街頭巷尾,推動了含弓戲由民間俗曲到含弓調的形成,由台下“含弓調”到台上“含弓戲”的質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含山組建了含弓戲劇團,文化部門組織專業人員深入集鎮鄉村搜集整理了70多種含弓戲調式,記錄小戲、折子戲40多出,還改編創作了幾十個劇目。

1963年10月18日,含弓戲代表經典劇目《劉二姑吵嫁》在合肥江淮大戲院連演8天,場場爆滿,當時轟動了江淮地區。

從表現形式上來看,含弓戲使用了大量含山方言、土語。捻起手指,“00后”含弓戲傳承人豐甜現場給筆者表演了一段:“你呲呲(看看)他,兩個雞蛋剁(蒸)一碗,板板的,尚好的(挺好的)著(好了、行),你可干(願不願意)?”富含本土特色的唱詞,方便了含山人宣泄情感、表達愛意的需要。

含弓戲提倡新風、新俗,鞭策舊風、舊俗。比如經典劇目《劉二姑吵嫁》,反映的就是古代待嫁女青年勇敢爭取婚姻大事的故事,沖破封建婚姻。

含弓戲發源地含山縣地處皖中東部、巢湖之濱,是春秋吳楚故地。這裡有被譽為中華遠古文明的曙光、距今5800年~5300年的凌家灘遺址﹔這裡還誕生了望梅止渴、草船借箭等成語典故﹔北宋名相王安石游覽華陽洞,更是在含山寫下流傳千古的《游褒禪山記》。

記憶深處的“鄉音戲”

魯迅先生在作品裡曾多次描述過在魯鎮看戲的熱鬧。比如在《社戲》中他寫道,“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台,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裡出現了。”

看戲是不少人心中難忘的記憶。活動現場,安徽省音樂家協會原專職副主席、國家一級作曲謝林義,講述了五十年前第一次和家人看含山戲的場景,“我從那時開始愛上了戲曲,愛上了音樂。”

謝林義小時候住在含山東關水泥廠。有一年春節期間,縣含弓戲劇團知名演員許萍、馬正德到東關鎮山郭大隊演戲。看戲的地方距離他家十幾裡,那時沒公路、也不通客車,徒步需近兩個小時。“家人怕我走不動,不讓我去,但是我還是鬧著堅持要去。”謝林義說。

走小路,跨田埂,過小河,看戲的人從四面八方匯集,向著同一個方向走去——山郭大隊戲台現場。謝林義記得,土戲台子就搭在村口空地上,早早候場的觀眾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稍晚過來的就隻能站在凳子上、桌子上,再晚一點來的就隻能在外圍遠遠看熱鬧了。“我那時還小,擠不進去,隻能遠遠看熱鬧。”當鑼鼓奏起,“咿咿呀呀”的戲腔隨笛子、二胡伴奏聲響起,整個村子都熱鬧起來了……“五十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那場戲。”謝林義說。

含山戲不僅是個人心底的美好記憶,更是中華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帶給無數含山人美好的含弓戲能走向更遠的舞台,講述含山故事。”謝林義說。

在研討會現場,不少學者嘉賓都表示,保護傳承含山戲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是一種文化記憶的傳承。

靳曉蘇認為,從歷史價值來看,含弓戲由“調”變成“戲”,傳延至今演繹著吳楚大地的滄桑巨變,是吳楚文化的瑰寶,保護含弓戲乃至恢復含弓戲劇團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從學術價值來看,含弓戲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藝術特征﹔從實用價值角度,含弓戲是含山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形式,是含山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代表性品牌,搜集、搶救和保護含弓戲,並加以繼承、創新,為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對構建“和諧含山”有積極影響。

含山縣近年來頗為重視“含弓戲”的傳承與發展,已出台專項文件支持“含弓戲”申報國家級非遺,全面升級改造含山劇院,成立含弓戲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復排《劉二姑吵嫁》《白樓恨》等傳統劇目10部,創作《信仰的力量》《家有龍寶》等現代小戲37部,累計收錄曲譜72首、劇本25部。

含弓戲還走進了校園。含山縣含弓戲研究室和縣含弓戲學會於2015年開始在環峰小學、巢湖開發區寶文學校等開辦了興趣班。2017年,含山縣戲曲進校園“含弓戲專場”走進了全縣39所中小學。

為了讓含弓戲登上更多舞台,該縣文化部門組織多部含弓戲小戲參加了長三角地區及省、市調演,獲多項獎項。比如在2020年10月底,含弓戲《劉二姑吵嫁》參加了文化和旅游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戲曲百戲(昆山)盛典。

地方戲如何“走出深閨”

我國戲曲劇種繁多,現有348個劇種。既有京劇、豫劇等流布區域廣泛、演出院團豐富的劇種,也有流行於較小區域或處於“有劇無團”局面的稀有劇種。脫離地域連接,不少稀有劇種都有“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的困境。

含弓戲流行區域並不大,發展面臨傳承基礎薄弱、人才資源匱乏、市場需求萎縮等方面的問題。在成為省級非遺后,怎麼讓含弓戲“走出深閨”,再向前走一步?活動現場,各位戲曲專家、學者紛紛建言獻策,他們都提到“戲要跟著時代走。”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王馗:含弓戲風格獨特,在灘簧裡面獨樹一角,人們常說一個經典劇目能留住一個戲,含弓戲《劉二姑吵嫁》做到了,含山縣的戲曲工作做到了我們戲曲工作中要求的,而且做到位了,希望今后在劇目、音樂、表演上挖掘,注重人才的培養,繼續做好規劃設計。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研究員朱飛躍:含弓戲發展脈絡清楚,其演變過程反應出戲曲演變規律,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要挖掘坐唱表演特點,嘗試套曲,豐富音樂元素。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劉明厚:對含弓戲的傳承不僅是防止含弓戲音樂、唱腔、樂器演奏等技能的失傳,從另一層意義上來看,也是防止文化的同質化和單一性,增強安徽人民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並給我們當代的演出市場和文化藝術發展注入活力。

安徽省藝術研究院原院長,一級編劇李春榮認為,含山縣歷史文化悠久,含弓戲的創作空間是很寬大的。從內容創作上來看,含弓戲可以融合更多當地的歷史文化元素,比如從凌家灘文化、伍子胥過昭關等故事尋找靈感,創作出更多的《劉二姑吵嫁》這樣優秀、傳唱度廣的新劇目。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胡遲認為,首先要做好含弓戲的劇目整理工作,邀請專家來挑選一些特色的本子來復排﹔加強名角研究工作,提煉總結他們的表演特色,比如馬正德、許萍等名角色的表演特點,做好傳幫帶工作,培養新一輩的傳承人。

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謝林義則提出,含弓戲可以在聲腔藝術發展上兼收並蓄,廣泛汲取多種藝術營養,比如將馬鞍山、巢湖當地的民歌、曲藝等吸納其中。在板腔體的發展上,含弓戲也可借鑒兄弟劇中的好做法,拓寬板腔結構,豐富含弓戲音樂的表現力。在與現代生活、當代審美的連接中贏得新觀眾,實現多元傳播,讓戲曲走得更遠。

戲曲創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對稀有劇種的傳承保護,離不開經費的保障。含山縣在推動含弓戲傳承方面,也做出了許多努力。比如,縣財政保障實施含山大劇院建設資金﹔同時設立傳承發展專項資金100萬元,每年列入縣本級財政預算。在人才培養上,含山縣文旅體局赴安慶師范大學開展含弓戲專業人才引進工作。

從2014年開始,含山縣將送含弓戲下鄉活動納入全省“送戲進萬村”項目之中。全縣十三個民間戲劇表演團體,每年採取招標、競標的方式,確定2~3個演出團體,創作排練弘揚正能量的含弓小戲、折子戲,利用農閑時期,在全縣95個村進行巡回演出,保証每位農民一年至少看到一場戲劇演出。

含弓戲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省級非遺傳承人肖美義從小就痴迷含弓戲,曾跟著名角馬正德、許萍等老師學習。如今,肖美義又帶著新一輩的年輕人學習含弓戲,一招一式、一腔一調,手把手教學。

好戲連台,燈光亮起。00后豐甜已經出演了多個經典的含弓戲劇目,她也越來越享受含弓戲的唱腔,“我想盡全力演好每一場戲,讓更多人看到、了解、愛上含弓戲。”(王奕澄)

(責編:蘇恆、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