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安徽廬江—— 一根大扁糖的傳承“出圈”

2025年01月26日10:16 | 來源:合肥在線-合肥日報
小字號

  制糖餅、加餡料,巧手一收一攏,火刀一提,一個重達八十斤、緊實精致的“大餃子”便成型了……這模樣獨特的 “大餃子”,正是金牛大扁糖制作的關鍵環節。

  提起金牛大扁糖,至今仍保留著全手工、原生態、老傳統的制作工藝,憑借這獨特的工藝,它搖身一變,成為了享譽大江南北的特色美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更是皖中地區一張亮麗的美食名片,一到過年更是供不應求,備受追捧。

  3個多小時接力制糖

  春節臨近,位於廬江縣金牛鎮的榮興大扁糖糖坊裡,已然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金牛大扁糖第三代傳承人徐昌俠和他的伙計們正在加班加點趕制大扁糖,此刻,擺在眼前的,已是他們今日完成的第五個“大餃子”。

  “現在每天要做五個這樣的‘大餃子’,才能勉強滿足市場需求。”徐師傅一邊忙碌,一邊介紹,他每天凌晨2點半就得開工,一直要忙到晚上9點,這樣的狀態要從臘月持續到春節以后。盡管辛苦,但一到年關,大家越忙越有干勁。

  記者走進糖坊,發現這裡雖然已實現工廠化生產,但大扁糖制作的每個環節仍沿用傳統的手工技藝。而“包餃子”只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

  一推、一拉、一扯,動作行雲流水,周而復始。徐師傅指著正在進行的步驟說:“現在這個是拽糖環節,這裡面講究的是一股巧勁兒,而且速度必須得快。要是稍微慢一點,這‘糖餃子’冷卻變硬,可就拉不動了。”

  熬糖、甩糖、包餡、拽糖、裹芝麻…… 制作大扁糖要歷經多道繁雜工序,至少需要 6 個人默契配合,經過 3 個多小時的接力,才能制成一塊塊裹著芝麻、香脆可口的大扁糖。

  “老字號”的手藝傳承

  金牛大扁糖糖形扁長,薄飴夾心,香脆可口。選用金牛山天然泉水——葵花井水和優質糯米蒸制精加工成飴糖,從山裡定點收購核桃、桂花、青桔等餡料,傳承古法技藝制作而成,不但口感好還滋補養生。

  據了解,金牛大扁糖制作技藝於2017年被列入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入選“安徽省老字號”序列,不僅獨具地方特色,而且已有1000多年歷史。

  “我17歲初中一畢業,就開始跟著父親學這門手藝,當時就覺得,這手藝可不能在咱手裡斷了,再說,還能時不時吃到糖,多好!”徐師傅憶起往昔,感慨萬千。而這一做就是40余年,從未停歇。

  “我實在舍不得放下這門手藝,一定干到干不動為止!”今年已至花甲的徐師傅,即使腰間損傷,每天綁著腰帶,仍咬牙堅持,常常累的滿頭大汗。

  徐師傅坦言,大扁糖於他,早已不是簡單的營生,而是心底那份難以割舍的獨特情感寄托。如今,他把”接力棒“傳給他的兒子,也希望這門老手藝,能在歲月長河中繼續熠熠生輝。

  “金牛大扁糖是我們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老字號,我們不僅需要傳承,同樣需要創新。”講起老字號的深厚歷史,徐師傅言語間滿是自豪。為了這門承載著歲月記憶的老手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他們不僅注冊了商標,還針對現代人的飲食偏好與需求,開發出“無糖”“微糖”“生姜”等多種口味的大扁糖。

  年味裡的“舌尖鄉愁”

  人道是“鄉音喚起鄉愁”,舌尖上的美食味道,則帶給廬江人更濃烈的鄉情,隨著年關臨近,飄香的年味就從榮興金牛大扁糖糖坊裡氤氳開來,牽引出一道道甜甜的鄉土情思。

  “老板娘,給我拿七盒無糖的,三盒生姜味的!”顧客徐女士一進門,便熟稔地挑選起幾盒不同口味的金牛大扁糖。她笑著說道:“每年過年,我都得買上十幾斤。要是過年不吃這大扁糖,就總覺得年味少了些什麼。”趁著客流稍緩的一點空閑,老板娘也跟眼前這位顧客攀談起來。她說家裡經常在這裡買大扁糖,好吃!趕上過年,就更得多買上幾箱,讓身邊的朋友都嘗嘗。

  如今,金牛大扁糖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新年的氛圍也隨著這古法技藝的傳承越來越有年味。“這可是我們金牛人過年必不可少的年貨,每到春節,大家走親訪友都會帶上些。看到大家這麼喜歡,我們傳承這門手藝的勁頭更足了!”徐師傅滿懷信心地說。

  金牛的年味不僅是舌尖上的甜蜜,更是游客流連忘返的滿足。“非遺作為文化和旅游的重要紐帶,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魅力也能有效助力文旅經濟破圈發展。”金牛鎮黨委委員、宣傳委員左勇表示,未來金牛鎮將繼續提升非遺文化價值,實現“非遺+文旅”的有效鏈接,助推文旅市場全要素蝶變升級。(黃文文)

(責編:歐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