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打通基層宣講“最后一公裡”
基層理論宣講是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一線、深入群眾、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徑。蕪湖市委講師團以“學‘蕪’止境”宣講聯盟為引擎,充分發揮資源、路徑、陣地三大優勢,用好用活“四講四力”抓手,講清思想、講明政策、講活變化、講好傳承,進一步提升理論引領力、服務保障力、干事向心力和紅色源動力,不斷推動理論宣講走深走實,不斷增強基層理論宣講感染力、影響力和實效性。
講清思想,提升理論引領力
深入實施理論宣講引領工程,統籌整合體制內外資源,結合地域優勢、社科領域特點,採取“線上+線下”一個一體平台,組織“領導干部+宣講名家”兩類宣講人才,運用“政策宣講+理論宣講+文藝宣講”三種宣講方式,構建起“123宣講模式”。
組建由各縣市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和市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組成的市級宣講團,結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各屬地、各自領域開展宣講。
精心遴選“懂理論、懂群眾、會宣講”宣講骨干力量,組建“學‘蕪’止境”宣講聯盟,輻射建立27支理論宣講示范隊伍與打造的“社科名家大巡講”項目已成為特色宣講品牌。
理論“名嘴”和典型“名人”的宣講,切實把思想講鮮活,把理論講透徹,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深刻感悟思想偉力中增進“四個認同”。
講明政策,提升服務保障力
堅持採取“訪群眾代表、訪企業單位、訪宣講對象、問想誰來講、問想在哪講、問想聽什麼”的“三訪三問”工作法,歸納梳理基層黨員干部關心關注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扶持、高標准農田建設、人居環境改善、反詐法律法規等各項惠民政策,進而確保宣講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市委講師團會同駐蕪高校、駐蕪單位及市直相關單位組建的“學‘蕪’止境”宣講聯盟通過集體培訓、集體研討、集中備課等形式,打磨推出了一批符合蕪湖地域特色、具有傳播力和影響力的精品示范課、優秀宣講稿。
通過宣講員的“深加工”,把“書面語”變成“口頭語”,把“普通話”變成“蕪湖話”。理論連著事例、故事融合體會的宣講,讓基層干部深刻理解政策內涵,准確把握政策方向,切實執行政策要求,更好服務人民群眾。
講活變化,提升干事向心力
大力唱響“強信心”的社會主旋律,以新時代偉大變革為主線,講好蕪湖高質量發展故事。聚焦穩經濟、促發展、解民憂、紓民困、轉作風、優服務新時代偉大變革的“大背景”,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蕪湖書房等宣講陣地,靈活採取“講一段理論、聽一個故事、看一節視頻”等宣講方式,講活高質量發展的蕪湖故事,講活環境改善的蕪湖故事。
深挖活用地域發展“精神富礦”和“力量源泉”,篩選提交《南陵大米:堅守品質,守護糧食安全》《新三村的電話簿》等21個短視頻宣講作品參與省級專題宣講微視頻比賽。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宣講作品讓黨員干部群眾從新時代偉大變革中看見“真實”、感受“善意”、發現“美好”,讓干部群眾願意聽、跟著學、照著做,進而激發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活力與信心。
講好傳承,提升紅色源動力
蕪湖作為安徽革命的策源地、皖江抗日的主陣地、大軍渡江的突破地,創造和積澱了豐富而厚重的紅色資源,新四軍第七師紀念館、王稼祥紀念園、戴安瀾烈士墓、李家發烈士紀念碑等教育基地均是直觀、具體、鮮活的思政教育基地。
各縣市區以紅色資源為創作藍本,精心開展以小品、舞台劇、微電影、短視頻等藝術形式為表現手法的理論宣講文藝精品。例如鳩江區圍繞“六洲暴動”這一歷史事件分別創作了微電影、廬劇和舞台劇《革命先烈呂惠生》《六洲暴動》,切實將紅色文化活化為可聽、可看的理論宣講“活教材”。現場觀看、文藝演繹、移動宣講的沉浸式宣講源源不斷為基層理論宣講注入紅色動能。
“群眾關心什麼,我們就講什麼”,蕪湖市基層宣講切實把宣講對象當作“用戶”,推進宣講“需求側”和“供給側”的辯証統一,把“講什麼”和“聽什麼”有機結合,菜單式宣講激發了黨員干部群中參與宣講的熱情。
“群眾想聽誰講,就請誰來講”,市委講師團形成構建起“領導干部、社科名家、宣講名嘴”三級宣講骨干隊伍,實現授課模式由“填鴨”向“互動”轉變、授課內容由“單一”向“豐富”轉變、授課主體由“一人講”向“多人講”轉變。
“哪裡離群眾近,我們就到哪裡講”,市委講師團堅持傳統陣地與網絡陣地相結合、相融合,一方面鞏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群服務中心、城市書房等傳統陣地宣講功能﹔另一方面大力拓展網絡陣地,充分利用“學習強國”、主流媒體,讓理論宣講“乘雲而上”,使得宣講可以時時聽。(王建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