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加快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2025年01月20日08:28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安徽緊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動能強勁,未來產業加速起勢。參加省兩會的代表委員聚焦“新質生產力”這一熱點話題,話成就、說期待、提建議,就進一步因地制宜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建言獻策。

創新引領 培育發展未來產業

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在省人大代表韓東成看來,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創新為引領,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高新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的。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靠創新,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韓東成表示,他所在的企業——東超科技近年來持續拓寬空中成像技術研發的廣度和深度,探索空中成像技術在車載顯示、醫療衛生等更多領域的應用,形成多元化的產業鏈條,帶動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

談及如何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韓東成建議,依托安徽省的資源本底和特色產業構筑新質生產力培育的基石,提前謀劃制定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從“十五五”規劃中突出對未來產業的支持和政策傾斜。同時,進一步優化安徽省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施方案,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重點優勢領域,明確重點任務,制定發展“路徑圖”,為其納入“十五五”規劃提供更多支撐。

“未來產業發展伴隨著高風險和不確定性,難免會出現失敗和錯誤,建議在‘十五五’規劃中考慮健全對新質生產力主導產業的‘容錯糾錯機制’,突出耐心資本的支撐導向,為未來產業發展營造更為寬鬆的成長環境。”韓東成說。

“未來產業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載體和主要陣地,更需高度重視、持續發力。”省政協委員韓冰認為,要持續聚焦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前瞻布局細分賽道,更好構建良性互動未來產業發展生態。

韓冰建議,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緊湊型聚變能實驗堆(BEST)、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等建設,打造大科學裝置集群,推動能源、深空探測等高水平研究機構與大科學裝置之間聯合建設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培育壯大產業新主體,高質量建設量子信息、低空智聯等未來產業科技園,增加共享實驗室、小試中試基地等服務平台數量﹔梯度引育企業,建立省市協同共建的未來產業“新星企業”培育庫,打造“頭部強、腰部壯、尾部活”的未來產業大中小企業矩陣。

數實融合 塑造數字化新場景

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也成為推動城市管理現代化、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力量。

作為合肥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省人大代表於振中關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新應用。他認為,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中,要進一步加大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應用力度,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質量。

圍繞數字化公共服務,於振中建議,提升“一網通辦”效能,以便民惠企為導向,探索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拓展涉企服務廣度和深度,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轉變。創新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融合的數字化場景,加強城市空間開發利用大數據分析,實現城市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發展。

在壯大數字經濟方面,於振中建議:推進數字技術與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鼓勵平台企業構建多層次產業互聯網服務平台﹔因地制宜發展智慧農業,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推動金融、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商貿、文旅、康養等生活性服務業數字化轉型。

在國家積極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省政協委員、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友國尤為關注新質生產力如何切實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增進民生福祉。

張友國的提案從兩個層面提出了建議:一方面,加快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基於安徽省一體化平台的海量數據,充分挖掘其價值,反哺政務場景。例如,借助大數據分析民眾需求,優化審批流程,助力政府在復雜多變的政務環境中做出科學、高效的決策,顯著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另一方面,以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動安徽省文旅產業數智化發展。安徽省文旅資源得天獨厚,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依據游客偏好等數據定制個性化攻略,涵蓋行程規劃、景點推薦等,提升游客出行體驗﹔利用生成能力打造沉浸式虛擬體驗,如突破時空限制,再現歷史場景等。

賦能百業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新質生產力,唯有賦能於產業、投入於應用,才能有效提高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圍繞“新質生產力賦能千行百業”提出意見建議。

“具身智能是一種將人工智能與身體或實體結合的前沿科技,是科技與未來融合,更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省人大代表游瑋十分關注具身智能技術發展。他認為,發展具身智能,關鍵在於海量數據的積累與模型訓練,誰掌握數據誰就掌握主動權。

他建議各級政府出台政策,引導制造業企業開放更多場景數據,建立集中的數據採集平台,為具身智能的高智能化發展提供足夠的“養料”。“具身智能一旦發展到高級階段,就能有效賦能制造業,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帶來生產力的更大躍升。”游瑋建議,加強新質生產力的賦能,既要重視新技術的發展,也不能忽視“老產業”的基礎,要打牢制造業基礎,推動傳統制造業與新興產業均衡化發展。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必由之路。”省政協委員、安徽森隆集團總裁黃皞認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提升,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了堅實支撐。

黃皞認為,電子新材料產業對於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要進一步加大對電子新材料研發的投入,推動其在更多領域的應用。

“在電子新材料領域,我們應該鼓勵企業加強自主研發,提升技術水平。”黃皞建議政府出台相關政策,支持企業間的協同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探索,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電子新材料領域的應用。(記者 王弘毅 朱茜)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