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發放補償激勵專項資金!合肥出政策做好耕地獎補“文章”
1月16日,記者從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為深化落實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制度,合肥市出台了耕地保護補償激勵辦法,並於近日印發《合肥市人民政府關於對2023年度耕地保護工作成績突出地區予以表揚的通報》,屆時將有2000萬元將撥付至3個縣(市)、10個鄉鎮、50個村,這是合肥市首次發放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專項資金。
1.66萬畝棄渣場“變身”農田
在合肥小廟鎮蜀山區的3號棄渣場,近年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復墾奇跡正在“上演”。昔日1.66萬畝的引江濟淮棄渣場,蛻變成了富饒的農田。這片土地,正以它嶄新的面貌,彰顯著耕地恢復的活力。
2023年,小廟鎮憑借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耕地恢復等方面取得的成績,獲得省級獎補資金100萬元、市級獎補資金40萬元,成為蜀山區獲得激勵資金最多的鄉鎮。
“過去我們講耕地保護,很多農民只是按照政策被動去執行,沒想到還能獲得獎勵,干得好、獎補多,大家的保護積極性更高了。”小廟鎮新民村鄉村振興工作站站長胡勝介紹,近兩年該村耕地恢復300余畝,保護耕地並種植面積7500多畝,充分利用各類獎勵資金,裝滿“米袋子”拎穩“菜籃子”。
為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合肥市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其中耕地保護獎勵工作便是重要一環。對在耕地保護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鄉鎮和村(社區)給予專項資金補償激勵,這一政策的出台,極大地調動了各地特別是鎮、村兩級保護耕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合肥市自然資源規劃局耕保處處長許業鵬介紹,“合肥出台了耕地保護補償激勵辦法,最大的亮點是擴大了政策的覆蓋面,主要以鎮、街道和村作為激勵對象,結合保護項目和工作實際進行激勵。”
近年來,合肥市積極響應國家關於加強耕地保護的號召,深入貫徹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積極開展耕地保護獎勵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政策的激勵下,各地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得到極大激發,最新數據顯示,合肥市耕地總面積734.86萬畝,較2023年度淨增加10.89萬畝,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已實現連續四年淨增加。
首次發放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專項資金
根據最新《合肥市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及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補償激勵資金主要用於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建設與保護、農田基礎設施管護與修繕、地力培育、耕地保護管理等支出。這一政策的實施,不僅提升了耕地質量,還完善了耕地保護機制,為全市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合肥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按照考核標准對各地耕地保護工作進行綜合評價。經過嚴格篩選和審核,一批在耕地保護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鄉鎮和村(社區)脫穎而出,獲得了耕地保護補償激勵資金。
近日,《合肥市人民政府關於對2023年度耕地保護工作成績突出地區予以表揚的通報》印發,屆時將有2000萬元將撥付至3個縣(市)、10個鄉鎮、50個村,這是合肥市首次發放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專項資金。
除此之外,2024年合肥市還有11個鄉鎮在耕地保護工作中成效顯著,獲得了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下達的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專項資金共計1100萬元。同時,合肥市還專門針對流失耕地恢復和耕地佔補平衡設置市級獎補和指標統籌資金,打造了40億元的專項資金蓄水池。這些資金將專項用於永久基本農田質量建設及保護、土地平整、新建農田水利設施等配套設施建設,以及補充耕地項目的地力培育等,進一步夯實了耕地保護的基礎。
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總經濟師張國棟表示,合肥市耕地保護獎勵工作的積極開展,不僅有效遏制了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為,還促進了耕地數量穩中有增、質量穩步提升、布局更加合理。
下一步,合肥將繼續深化耕地保護獎勵工作,不斷完善政策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激發農民保護熱情,共筑糧食安全新防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助力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吳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