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茶館“五老”晚霞紅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五老”風採錄

2025年01月16日10:55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在皖北古鎮臨渙大大小小十幾個茶館裡,活躍著一支忙前忙后的“五老”隊伍。他們各自喝著茶,忙著事,樂呵呵地與茶客攀談,把關工工作的溫暖送到每一個茶客心裡。

何維軍 :臨渙文化代言人

何維軍原來是臨渙鎮的人大主席,退休后,他愛上了臨渙文化。他利用自己是臨渙鎮關工委主任的獨有優勢,每天來來回回在十幾個茶館當起臨渙文化的宣傳大使,成為臨渙文化代言人其中之一。臨渙這座千年古鎮,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每天前來臨渙旅游、喝茶、趕集的絡繹不絕。這些人游臨渙,逛臨渙,可對臨渙的歷史沿革,史海鉤沉、文化景觀、民俗風情、掌故傳說不甚了解。他們渴望了解臨渙的方方面面,比如老字號、小吃、特產。老何訪知者,翻志書,聽傳說,步景點,一步步摸索,一條一條熟記在心,每當有人問起,他對答如流。他每天忙於接待一個個外地旅游團,從臨渙歷史說到未來的發展。把臨渙燒餅、醬菜、羊肉湯推向全國各地,把文昌宮、臨渙土城、城隍廟銘記在來訪者的心裡﹔把梅花三弄、廣陵散的笛聲琴聲送到游客的耳邊。一邊喝著茶,一邊聽老何講臨渙文化,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老何無論走到哪個茶館,茶客都圍得滿滿的。

老何不但講臨渙文化,而且還帶游客到臨渙土城,南閣遺址,蹇叔墓遺址公園,實地感受臨渙文化博大精深。他把熱愛臨渙文化的“五老”人員組織起來,挑起講解員、調解員、老導游大梁,發揮他們夕陽紅的作用。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樂於關工工作,並且發揮得淋漓盡致,難能多得啊!

王士宏 :紅色文化宣傳名人

中國好人王士宏,六十三歲,集各種名譽於一身,可他最鐘愛的是紅色宣傳。他本是省內外知名的土生土長的人民調解員,並且創始了“一杯茶調解法”。當游客或是參觀的同志對臨渙紅色文化遇到疑惑時,往往說不清,影響游客的心情。王士宏發現這個問題,立即求專家、讀史志、翻縣志,走訪老黨員,老鄰居等,逐漸把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文昌宮、臨渙西尚寺烈士陵園、安徽省首個農會組織臨渙舊址、蘇魯豫皖抗日游擊第一軍成立舊址等十幾項資料爛熟於心。臨渙鎮要修建朱務平故居與紀念館,王士宏跑到朱務平的出生地小朱庄走訪,在淮北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臨渙黨支部——文昌宮查資料,找圖片,甚至跑到五百裡之外的南京雨花台尋找朱務平烈士的革命事跡。凡是來到朱務平烈士紀念館參觀瞻仰悼念的個人與團體,無不贊嘆朱務平烈士紀念館的資料充實,朱務平烈士的革命精神感人至深。在這裡感動了一群人,教育了一代人,震撼了千萬人。這裡無不流淌著一個老關工工作者的心血。

如今,凡是前來文昌宮、朱務平烈士紀念館參觀旅游的,均邀請王士宏講解。王士宏把臨渙的革命史跡、淮海戰役、英雄人物講解得清清楚楚,王士宏講的聲情並茂,游客聽得津津有味,備受鼓舞,鼓勵一批批青少年奮發學習精忠報國,激發一批批游客在自己的崗位發揚特別能戰斗的革命精神,更能體會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在街道、在茶館、在景點,王士宏處處傳揚革命烈士的英雄精神,光大革命烈士的英雄精神,讓紅色文化活躍在淮北大地。

周素芬 :傳統曲藝傳承人

周素芬從小酷愛曲藝,臨渙大鼓深深吸引著她。放學時,星期天聽大鼓是她心愛的生活。淮北大鼓一聲一調,一板一眼是她鑽研和學習的素材。成家立業后,她半輩子拜師學藝,跟淮北大鼓的藝人祝明蘭苦學大鼓演唱。下茶館,入鼓場,聽唱片,師傅的一招一式,一律一韻她都模仿練習。有時對著鏡子唱,有時對著牆角唱,她的演藝不斷進步。開始怡心茶樓請她演唱,后來沈家大院茶館請她長期站台演唱。在街嫂茶室演出,不少人建議把婆媳矛盾,鄰裡糾紛寫成唱詞,把“一杯茶調解法”推廣光大,以嶄新的曲藝形式化解基層矛盾。於是,周素芬請人寫唱詞,練唱腔,求精求實,讓大鼓飛揚人民調解的心聲。一些糾“四風”,除舊俗,新事新辦,尊老愛幼,樂於助人等一大批唱詞由她演唱,六十開外的女藝人,扛起曲藝調解的旗幟,讓調解的鼓聲震蕩在臨渙天空。

沈家大院茶館是茶客早晚久戀之處,老茶客居多。每天游客,研學的蜂擁而來,他們都是奔著去聽周素芬的大鼓演唱。喝著棒棒茶,聽著字正腔圓高昂流暢的淮北大鼓,接受著調解教育,使很多人深受感染,一些雞毛蒜皮的矛盾,一些小來小去的糾紛頓時迎刃而解。

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是“五老”工作者的心願。茶館,這個小小的舞台,展示著“五老”風採,如一輪夕陽紅紅火火,讓關工事業發揚光大,深入人心。(鄭明禮 李世劍)

(責編:歐愷、韓震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