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花山區:新年煥發新氣象,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居民在三色步道上散步
1月14日,在花山區八畝塘小區,一座涼亭裡傳來陣陣歡笑,兩位阿姨正在幫引吭高歌的孩子拍視頻:“朋友看到我在網上發的風景照,問我又去哪裡旅游了,我說哪也沒去,就在家門口哩!”
煥然一新的八畝塘,湖畔樹木隨風搖曳。近處,藍橙紅三色步道如彩練串聯起樓棟﹔遠處,休閑廣場、雕塑、彩繪點綴其間,黑白窗櫺盡顯徽韻皖風﹔行至杏花村小區,蜿蜒的休閑長廊,古雅的詩詞牆繪,現場老人們散步、孩子們撒歡。這讓居民們自豪的“家門口”風景,是王家山組團改造后煥發的新顏。
朱家塘、梅園、杏花村、八畝塘、紫竹園、礦院新村……一提起這些小區的名字,馬鞍山人都很熟悉。它們多建於上世紀80年代,“上了年紀”的小區“零部件”老化、失靈,居民們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78歲的王壽翠說,之前門前水塘發綠發臭,小區養雞種菜屢禁不絕,道路坑窪不平,經過改造后,小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住了快40年的小區變‘年輕’了!”
王家山組團改造面積34.654萬平方米,包含122棟樓,是2024年改造面積最大、樓棟最多的地塊,既改造了道路、水系、活動場所、路燈監控、立面樓道等基礎設施硬件,也提升了牆繪、特色小品等公共服務軟件。特別是八畝塘營造了水韻風情、杏花村融入了詩詞文化,梅園注重體育健身,紫竹園打造生態水杉園,經過改造,這些小區一眼就能看出特色風貌。“以前進來容易迷路,現在一目了然。”居民們為改造的細節點贊。
新大門景觀帶花草蔥蘢,道路寬敞平整,車位規劃整齊,環境整潔宜人……在花山區桃源路街道康樂家園小區,來往居民的臉上都挂著笑容。“要過年了,我們住進了‘新家’,這可得好好裝飾下。”搬著火紅的年宵花,採秣社區居民王阿姨笑著說。
2024年,花山區緊緊圍繞城市發展所需和人民群眾所盼,以實現老舊小區精美化、舒適化、便捷化為目標,全面開啟“加速跑”模式,於春節前在主城區率先完成了名雅居、康嘉花園、康樂家園、新工房小區、新風小區等小區的蝶變,惠及居民9811戶。
為更好推進這項民生工程,花山區推動“改面子”和“換裡子”並重。道路瀝青攤鋪、雨污水管網整改、樓棟內外整治、翻建新建停車位、新建非機動車充電車棚、疏通消防通道、新增路燈及監控、提升綠化景觀,每項規劃設計都充分考慮居民宜居需求。截至目前,累計改造車位160個、增設非機動車棚50個、新建集中晾晒區9個以及微型消防站2個。
“我們給新建的長廊起個名吧”“咱們以后就在這裡議事”“社區表示來年春天要在塘裡撒下睡蓮,夏天我們就可以賞花了”……漫步其中,比冬日暖陽更暖的,是居民們一句句美好憧憬的話語﹔比家園新景更美的,是鄰裡臉上燦爛真摯的笑容。(文圖/記者 季晨辰 通訊員 吳振宇 王鑫 孫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