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從“有”向“優”,和美鄉村“因路而興”
“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從閉塞封閉的大山農村到近悅遠來的旅游勝地,從貧瘠落后的邊緣地帶到產業興旺的山水田園。金寨縣“四好農村路”帶給農村、農民的變化是可見可感的。S447古天路接山川、連林田,與特色村居相映成趣﹔X316南湯路將沿途眾多旅游資源串線連片,讓旅客“快進慢游”﹔X231仙長路鋪到農民家門口、修到田間地頭,一輛輛貨車滿載靈芝銷往全國各地......
如今這般南北暢通,東西循環的圖景,70多年前就已“起筆”。
從1950年起,金寨就著力進行以公路為主,板車路、人行大道為輔的道路建設。1953年底,六金(六安—金家寨)路麻埠至金家寨段道路修復通車,拉開了金寨縣普通國省干線及骨干縣鄉公路建設的序幕。
從“這裡”起步,金寨交通重點項目建設多點開花,在皖西大地煥發出了無限的激情與活力。
山路彎彎,走出康庄大道。
2014年,乘著第一輪“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東風,金寨縣對農村公路實施了暢通升級工程、擴面延伸工程、村組路建設工程等,鄉間坑坑窪窪的土路變成了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這其中帶來的變化超乎想象。
“這些都是金寨的老一輩公路人拼出來,干出來的,那時候修路沒有材料自己籌,沒有工具自己造,大家起早摸黑一門心思都在修路上,一條路從開工起,有很多人急得睡不著覺的。”原公路站退休養護工人李家勇回想起當年的場景激動地說。
金寨縣農村公路大多依山而建,地勢崎嶇復雜,在當時人才短缺、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困難條件下,金寨公路人依靠肩挑手扛,篳路藍縷、攻堅克難,推動農村公路由“窄”變“寬”、由“線”成“網”、由“通”及“暢”。
水穩攤鋪。
生機勃勃,踏出一路繁花。寒冬歲末,靜謐安寧。行駛在平坦的鄉村公路上,遠處古村靜臥,山色氤氳,路景交融,如游畫中。
長嶺鄉位於金寨縣東南端,距離縣城104公裡,是縣境最偏遠的鄉鎮之一,X226、X469永佛至長嶺段道路提升工程承載著改善金寨縣長嶺鄉交通狀況的重要使命。
X226張長路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美麗的自然風光,用“老材料”做出“新大餐”,加大公路綠化、美化力度, 道路沿途因地制宜種植桂花、紅葉石楠、紅楓、紫薇、格桑花等觀賞植物,打造“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實現了路與景的雙向成就,以路域環境“美”帶動鄉村旅游“熱”,“美麗公路”帶動“全域旅游”的“蝴蝶效應”。2024年,X226張長路(永佛至勝利段)入圍十月全國“十大最美農村路”和安徽省“十大最美農村路”。
X226張長路路域環境。
碩果累累,邁出振興步伐。沿著大別山旅游扶貧快速通道一路向西,道路兩側的農家樂一家挨著一家。即便在周末,農家樂門前也和小長假一樣熱鬧。
“我是2007年開農家樂的,那時候天堂寨隧道還沒建成,隻能走‘十八盤’山路到天堂寨景區。每年的11月后隻要一下雪,車子根本不敢開,一禮拜難有一筆生意。”馬石村村民黃守貴說,“大別山旅游扶貧快速通道通車后,原本特別難行的‘十八盤’下修了一條天堂寨隧道,從村子到縣城隻要1個半小時。現在,周末每天都有五六桌生意,不少自駕游客人還成為回頭客,從去年10月到現在,我家收入已有10萬多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公路,對於大別山區的農民來講,不僅用來通行,是生路,是出路,更是百姓的致富路。
村民匡克禮承包的山地上,既種茶也種毛竹。“原來遍山的毛竹和樹木運不出去,自從有了這條通道以后,運到路上就是錢。”匡克禮說,現在他賣茶葉和毛竹、樹木,一年能掙五六萬元。
如今,大別山旅游扶貧快速通道已成為美麗經濟的走廊,那些散落在公路兩旁的村落茶園,也借著交旅融合的東風,沿著高質量發展的交通路網駛上了鄉村振興的“快車道”。
大別山旅游扶貧快速通道(斑竹園至天堂寨段)。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阡陌縱橫的農村公路既暢通了群眾出行的“微循環”,更打通了發展的“大動脈”,勾勒出沃野千裡的振興畫卷。(胡先武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