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淮南武王墩一號墓田野發掘工作結束

墓主人確定是戰國末期楚考烈王

2025年01月10日08:24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記者1月9日從安徽省文物局獲悉,日前,歷經5年,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淮南武王墩一號墓田野發掘工作全部結束,揭露結構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槨,出土各類文物1萬余件(組)。綜合墓葬規模、棺槨結構、出土器物風格與組合、古文字資料、人骨初步鑒定結果、歷史文獻等資料,確定武王墩一號墓墓主人是戰國末期的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地位於淮南市高新區三和鎮徐窪村武王墩自然村南約150米,整體呈近似方形,周長約4969米,佔地面積約150萬平方米,是一座帶有圍壕的大型獨立陵園。

武王墩一號墓的木槨室,是考古發掘首見的結構完整的九室多重棺槨。木槨室由枋木、薄板搭建而成,總體呈“亞”字形,槨木均為素面,棺木均髹漆,經初步鑒定,木料以櫸木、梓木為主。棺槨所用木材上均寫有墨書文字,格式大體一致,內容存在差異,是目前發現數量最多、等級最高、內容最豐富的楚國墨書文字。

武王墩一號墓出土了基本完整的禮容器、禮樂器組合,是討論楚王喪葬禮制中“器用制度”的重要資料。禮容器核心為九件一組的束腰平底升鼎、七件一組的臥牛鈕子母口蓋鼎、三件一組的鑊鼎、三件一組的箍口鼎。與鼎搭配的銅器還有八件銅方座簋、八件銅簠、六件銅瓦楞紋豆、六件銅敦等。其中,九件正鼎(束腰平底升鼎)為楚墓中正鼎數的最高等級。禮樂器包括兩套編鐘、一套編磬以及瑟、鼓、竽。

武王墩一號墓西室是兩座基本完整的“木俑坑”,其中西Ⅰ室初步推測是一座儀仗俑室,出土木俑80余件,共出有漆木模型車、木模型劍、竽﹔西Ⅱ室初步推測是一座歌舞俑室,出土木俑200余件,共出有漆木模型車、瑟、竽。木俑規模大、種類多、保存完好、共出器物豐富,屬楚墓中首見,其性質應是墓主人死后對生前出行儀仗、樂舞隊的明器化呈現。與龐大木俑隊伍相對的是楚王陵園內“排葬坑”(殉人坑)的消失,武王墩一號墓的殉葬系統“以俑代人”的特色,不僅體現了楚國人殉的衰落,還是后世成規模殉葬俑的淵源之一。

武王墩一號墓出土文物種類包羅萬象。漆木器包括案、俎、耳杯、盒、豆、盤、瑟等。經初步檢測,部分漆器漆皮中朱砂的硫同位素數值對應於湘黔渝交界處武陵山區的朱砂礦。玉器按照功能可分為配飾用玉、喪葬用玉、鑲嵌玉飾,包括玉璧、玉環、玉璜、玉管、玉珩、玉龍、玉帶鉤、玉韘等,紋飾繼承了楚國典型的龍、鳳等動物形象。卜甲主要埋藏於南室,初步綴合背甲7件、腹甲48件,個別腹甲寫有墨書文字。出土文物中有大量非楚國文化因素的器物,如以銅豆、銅圓壺為代表的三晉文化器物,以漆木耳杯為代表的秦文化器物,以鎏金鳥形銅飾牌、鎏金羊形銅飾牌、穿孔野豬牙飾品為代表的草原風格器物,生動地反映出了戰國時代各區域文化間的密切交流,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體現。除了棺槨木材、少量卜甲,出土的銅器、漆器、金銀器、竹簡、骨角器、石磬等也發現了大量珍貴的古文字資料,這些古文字呈現出載體豐富、內容多樣的鮮明特色,文字大多具有楚系文字的典型特征。

武王墩一號墓所出人骨,正在開展體質人類學、古病理學、骨化學、古DNA分析、毛發檢驗、顱面復原等多學科研究工作。從階段性研究成果來看,墓主為男性,死亡時年齡在50歲及以上,生前身高在164.29厘米至164.92厘米之間。在壽春的四任楚王中,唯有楚考烈王熊元死亡時年齡在50歲以上,與武王墩墓主人死亡年齡相符。從線粒體基因組來看,其母系來源可能為古代北方人群,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楚考烈王之母為楚頃襄王於公元前292年從秦國迎娶新婦的記錄。

武王墩墓地位於封建國家體系趨於解體、大一統國家即將孕育形成的關鍵時期,其出土文物及其所蘊含的制度內涵,對研究周、楚、秦、漢歷史演變,尤其是秦漢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及大一統國家文化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記者 張理想 晉文婧)

(責編:關飛、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