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縣區傳真

馬鞍山 “聚才”強磁場 “智匯”新高地

2024年12月16日11:29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近年來,馬鞍山堅持以“四個面向”為遵循,落實人才興皖工程部署,突出產業、教育、醫療和鄉村振興“四個重點領域”,抓好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柔性引進人才“四支隊伍”,深化人才自主培養、支持保障、雙向流動、評價認定“四項機制”改革,加快建設英才薈萃的人才強市,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城起長江之濱、誠聚天下英才。馬鞍山連續四年入圍“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強”,並於近日首次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人才培養“根深葉茂”

賦能提質產業發展

厚培“育根土”,催生“繁茂枝”。

“通過在校企冠名班的學習,我提前掌握了專業技能,為適應工作崗位打好了基礎。”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華騏環保冠名班學生嚴富偉畢業后,順利進入華騏環保工作,如今已是制造崗位上的操作能手,深受企業信任,“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踐的結合,精准對接了行業發展和市場所需,讓我們成為了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

像嚴富偉這樣的求學成長經歷,正是馬鞍山創新人才培養的生動實踐。

一直以來,馬鞍山緊緊圍繞產業發展所需,著力構建人才自主培養機制,探索實施高校與企業“雙導師”“雙培養”模式,開展“冠名班”“訂單班”“微專業”等定制培養,每年定制培養一批產業發展急需人才。

乘風破浪,步履不停。

今年秋季,剛入學的安徽工業大學本科生欣喜地發現,在本專業學習外,還可以選報一門“微專業”,修讀合格者,學校還將發放相應的微專業結業証書。

這門“微專業”圍繞某個特定專業領域、研究方向等,核心課程聚焦行業所需、企業所需,通過靈活、系統的培養,可提高學生知識結構的復合型和就業競爭力,提升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高水平復合型人才。

產才融合,圍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馬鞍山堅持全鏈條聯動,多領域協同,著力讓更多人才在各個領域“競相涌現”。

如今,馬鞍山扎實推進馬鞍山學院、安徽工業大學、皖江工學院產業工程師學院建設,推動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024年又有1228名畢業生獲得中初級專業技術資格,實現“帶著職稱去就業”。持續深化醫療等人才引育專項,支持與知名高校、醫院建立人才招引合作機制,大力實施“名醫上馬”等工程,鼓勵來馬設立名醫工作室,今年以來,全市各級醫療機構先后與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等16個名校名院簽訂合作協議,打造名醫工作室36個。

人才保障“聯動發力”

厚植干事創業沃土

想人才所想、急人才所需,才能打動人才、留住人才。

高質量發展路上,馬鞍山的一系列舉動,打動了很多人的心。

汲自強作為馬鞍山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代表,創辦了安徽智鷗驅動科技有限公司,在他的帶領下,公司搶抓低空經濟發展重大機遇,鞏固了在無人機電調行業領域內的競爭優勢。

“在安居購房、就醫旅游、子女入學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專屬服務權益,為我們專注公司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務保障。”汲自強說,人才、人社等部門還常態化開展人才服務活動,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大大增強了員工對企業、對馬鞍山的認可度和向心力。

不斷完善的政策、持續完備的機制,是推動人才工作提質增效的基石。

立足於此,馬鞍山主動對標人才興皖工程和4.0版安徽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工作“1+1+3+9”運行機制,並對全市人才計劃項目進行優化整合,集成科技、產業等領域36個子政策,構建“1+N”人才政策體系,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落子“關鍵處”,下好“人才棋”。

眼下,馬鞍山大力實施“詩城英才”計劃和人才工作“登高”行動,每年設立3億元人才專項資金,構建起市直部門直審、市級財政直撥、獎補直達人才本人的“直通車”兌現體系。打破人才歸屬限制,實施柔性引才,給予“揭榜挂帥”“研發飛地”等項目最高100萬元補助,有力解決高端人才引進難問題。加大人才公寓供給,分層分類建設人才公寓,為專項人才提供相應的專屬服務。

同時,馬鞍山還動態調整推動政策迭代,常態研究先發地區人才政策,結合各類人才反饋,定期開展人才政策評估修訂,政策重心向“引人才、增人口、調結構、重質量”轉變。

齊魯制藥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董強曾在吉林、廣東、江蘇等多省從事過農藥研發工作,來馬鞍山工作后,董強很快適應了這裡的工作和生活節奏,還享受了“馬鞍山優才卡”專屬服務,有了“第二故鄉”的感覺。“市縣對人才獎勵支持政策都很好,滿意。”董強說。

服務人才無小事,細微之處見真情。秉持這一理念,馬鞍山常態化開展“進企業、訪人才、講政策、解難題”專項行動,市委書記領銜督辦市政協人才系列提案,用心用情梳理解決“採石會客廳”、人大議案等提出的人才相關意見建議,積極幫助人才協調辦理購房補貼、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事項,進一步提升人才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不斷厚植有利於人才干事創業的生態沃土。

人才流動“雙向奔赴”

傾心感召四方英才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馬鞍山開展多場高規格的“招才引智高校行”活動,正是這座城市厚植“花香”、吸引人才的一個縮影。

今年4月,2024年“人才馬鞍山行”暨春季“招才引智高校行”雲聘會啟動儀式以“現場+直播”形式舉行,來自110多所高校的20余萬名大學生在線參與,開啟了馬鞍山招引人才的新篇章。

上門“攬”才,馬鞍山緊盯全市產業發展和企業人才需求,由市委人才工作局牽頭,組織市內企業赴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吉林大學、蘭州大學等50余所高校,高標准開展校園招聘活動。截至目前,已舉辦招聘活動95場,2015家次企業提供崗位30093個,達成就業意向26210人。

借“數”發力,聯合智聯招聘搭建“百校千企、才聚詩城”雲招聘平台,面向全國百余所高校直播宣介馬鞍山就業創業和人才政策﹔線下開展“職等你來·立馬就業”“千企萬崗進校園”等各類招聘活動。目前雲端招聘平台已匯聚市內500余家企業1.5萬個崗位信息,收到來自全國高校畢業生求職簡歷18萬份。

以“賽”為媒,2024全國通用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AI+工業制造專項賽決賽在馬鞍山市舉辦,12個參賽項目完成簽約,3個參賽項目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以賽引才”目標初見成效。

通過“才聚詩城高校行”活動推介,東南大學博士張召磊看中了馬鞍山的生活環境和發展空間,順利進入十七冶集團公司。入職后,張召磊憑借精湛的業務水平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很快成長為公司獨當一面的業務能手,也在這裡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人才政策也很給力,享受很及時,為我們解決了后顧之憂,讓我們能夠全身心投入工作”。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連接研究成果和市場的橋梁。也正因此,馬鞍山著力探索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人才交流通道,創新開展“校企雙聘”工作,發布《馬鞍山市“科技副總”選聘管理辦法(試行)》,以“科技副總”“產業教授”推動校企雙向交流,推動人才高校引進、校企共用。

去年以來,時禮平在安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師和馬鞍山市晨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科技副總”的“雙重身份”間切換。他所帶領的技術團隊與晨旭公司在科技攻關、產品開發等方面開展了深度合作,已完成8項技術開發項目的研究,參與起草(制訂)國家標准2項,獲批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27項……一項項成果,很好地佐証了企業和高校的“雙向奔赴”。

地處長三角地理幾何中心,變“人口虹吸”為“人才紅利”,“完善機制+優化服務”十分重要。

市委人才工作局負責人介紹,馬鞍山堅持高站位推動,拿出最大誠意,構建起領導牽頭、部門跟進、載體落地“三位一體”工作體系。深化市領導直接聯系服務專家制度,成立市高層次人才協會,建立馬鞍山籍人才庫,通過搭建服務平台、強化服務聯系、用好人才政策,擇優選聘40余名招才引智大使、城市合伙人,推動人才回引。

“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馬鞍山主動加強與長三角其他地區人才工作協作,定期組織優秀人才交流互派、跟班學習,支持頭部企業在滬蘇浙地區設立“研發飛地”,積極柔性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

評價認定“不拘一格”

激蕩人才一池春水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馬鞍山對各類人才始終敞開懷抱。

其中,作為人才工作的重要一環,馬鞍山在人才評價方面亦有不少創新之舉。

馬鞍山在全省創新出台《馬鞍山市特殊技能人才技能評價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堅決破除人才評價“唯學歷、唯資歷、唯証書、唯身份”傾向,通過下放評價權,支持龍頭企業開展“黑手套”員工自主評價。

馬鞍山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朱長鷙,雖隻有高中學歷,但帶領瓦磨鉗工技術團隊參加關鍵工序磨加工自動化生產線建設等,實現降本增效。《辦法》實施后,得益於全新的評價機制,朱長鷙通過工作業績評審、技能水平評估和現場操作技能評價,被破格認定為高級技師,不僅享受到了待遇的提升,更有榮譽感的激勵和進取心的增強,“提前收獲了10年的認可和喜悅,以前想都不敢想”。

政策實施以來,馬鞍山已有1866名特殊技能人才取得高級工及以上技能等級証書,並提出要支持鼓勵更多企業開展自主評價,擴大評價范圍、提升評價等級。

讓更多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獲得“實至名歸”的認可,既可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氛圍,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就在1個多月前,馬鞍山市開展了鄉村振興高級人才申報工作,著力將扎根田間地頭,為鄉村振興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取得巨大效益的“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選拔出來。在最近公布的安徽省鄉村振興人才評選結果公示中,馬鞍山共有55人上榜。

以激發各領域人才“一池春水”為目標,馬鞍山還不斷放大改革效應,持續推動人才評價認定“創新擴圈”。

為此,馬鞍山提出,要進一步強化人才激勵機制,持續推進放權鬆綁,深入實施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要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擴大用人單位人才評價自主權,優化企業引進人才工資性年收入直接認定工作……

以“城”相許、以“誠”相待。

面向未來,馬鞍山正在打造“聚才”強磁場、“智匯”新高地的新征程上闊步前行,以優渥環境引才,以廣闊平台留才,攜手並進共繪人才與城市共榮盛景。(況安軒 裴昌山 杜開源)

(責編:歐愷、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