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縣曹庄鎮:三重身份賦能退伍兵做好社會治理生力軍

近年來,碭山縣曹庄鎮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思想政治為根基,把黨建引領融入退役軍人工作各方面、全過程,不斷強化退役軍人人才隊伍建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退役軍人自身價值,積極引導退役軍人主動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賦能退役軍人新身份,筑牢基層社會治理新機制,促使全鎮退役軍人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生力軍”。
“兵支書”當好鄉村治理的“指戰員”
“還得是當過兵的村干部,有能力、有韌勁,大事小情都能給處理滿意。”一位村小組長贊嘆道。曹庄鎮推選政治素質好的“兵干部”“兵人才”進入村和社區“兩委”班子。為“兵支書”“兵委員”建檔立卡,跟蹤培養退役軍人文化水平和技能培訓。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至今,曹庄鎮村級兩委班子退役軍人共4人、其中“兵支書”1人、“兵委員”3人,他們扎根基層一線,發揮作用明顯。
梨園新村村民代表向村書記段團願贈錦旗。楊勝賢攝
梨園新村黨支部書記段團願以軍人作風推動鄉村工作,在鄉村振興、社會治理、化解村級矛盾糾紛等方面,真正展現了退役不褪色的軍人風採。今年七、八月份連續強降雨導致曹庄鎮農田村庄積水嚴重,針對強降水天氣頻繁、來勢猛等特點,段團願號召黨員干部亮身份出現在群眾需要的地方,並組織應急隊伍、挖掘機等工程機械開展清溝瀝水作業。朱庄村群眾因排水挖到自家田地產生的爭議,他主動靠前動之以理、曉之以情做好群眾工作,並爭取到了群眾的支持,同時避免了后期因排水而產生的矛盾糾紛,“溝渠通了,這處低窪地裡的水直接流到大沙河裡,今年庄稼肯定不會受淹了。”村民笑呵呵地說。
七月八日,梨園新村群眾代表將一面錦旗送到了段團願的手中,這面錦旗,不僅僅是對段團願工作的肯定,更是干群關系零距離的具體表現。
“和事佬”當好鄉村和諧“調解員”
“村裡的事在村裡解決,有這個說話的地方,鬧心來的舒心回去。”一位村民樂呵呵地說道。曹庄鎮依托村級退役軍人服務站成立“老兵調解室”,組織有能力、號召力、有威望、有群眾基礎的老兵參與基層矛盾糾紛調解。今年以來,梨園新村“老兵調解室”共接受法律咨詢6起,成功調解矛盾糾紛數8起。
孫樓村當事人孫某峰、孫某敏二人系鄰居關系且林地相鄰。因地界權屬不清,近年來一直存在爭議,近期因孫某峰種樹苗引發爭吵矛盾進一步加劇。老兵調解員信偉標在入戶走訪矛盾糾紛排查工作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鑒於此糾紛時間較久且村委會多次調解未果,他在掌握一定材料后聯系村委會和鎮自然資源和規劃所把老兵調解室搬到了林地之中,經過不懈努力,雙方對現場調解意見達成一致。在三方的見証下,重新丈量,打樁劃界,雙方明確了各自林地界線,至此,四年林地糾紛圓滿調解,鄰裡關系重歸於好。
老兵調解員每月定期走訪居民群眾了解情況,確保村中大事小情能夠及時掌握,針對涉及雙方的民情糾紛矛盾邀請相關人員來調解室面對面解決問題,促進雙方溝通和解﹔對涉及多方的矛盾糾紛採取召開協商調解會集體討論的方式,集思廣益、綜合施策,通過走訪,收集社情民意、排查信訪隱患、解決群眾“隔夜事、煩心事”,開展政策宣傳、矛盾調解等工作深入群眾之中,定期組織黨員群眾開展理論學習,宣講政治理論、法律法規等,放大退役軍人調解員效應。
“兵先鋒”當好鄉村文明的“宣講員”
鎮充分發揮退役軍人在志願服務中的模范作用,組織引導退役軍人深入校園、企業、村組亮身份、作承諾,以宣講會、棋牌會、板凳會等形式,開展理論宣講﹔結合“黨群夜話”“村事大家說”“老兵有話說”等活動,認真聽取群眾意見,踐行為民服務宗旨。
退役軍人志願者向學生講述革命故事堅定學生報國信念。李金春攝
提起老兵劉金友的名字,群眾都會豎起大拇指,他是曹庄鎮退役軍人的優秀代表,1960年入伍,1968年退伍,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個人榮立戰時三等功一次,2000年從村書記位置上退休后積極參加鎮組織的教育宣講活動,累計參加志願服務120小時,2021年6月被評為碭山縣優秀共產黨員、2021年7月被評為宿州市優秀共產黨員、2024年1月被碭山縣魏廟學校聘為國防教育校外輔導員。在曹庄鎮退役軍人“紅耀江淮”紅色宣講志願服務隊中一共有13名像劉金友一樣的退役軍人,他們組織志願服務宣講團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宣傳黨的創新理論,講好革命傳統故事,講述戰斗故事和工作經歷,教育效果非常好。紅色宣講志願服務隊被宿州市文明辦評為“宿州市第一季度學雷鋒志願服務典型”。
下一步,碭山縣曹庄鎮將繼續營造全社會愛軍擁軍的氛圍,不斷提升退役軍人榮譽感、幸福感、自豪感,推動退役軍人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提升退役軍人參與鄉村治理工作能力,鼓勵更多退役軍人參與鄉村治理。深入挖掘退役軍人參與鄉村治理的先進典型和生動故事,及時總結推廣基層經驗做法,切實起到“樹起一面旗、影響一大片”的良好效果,帶動更多退役軍人投身基層社會治理工作中。(竇永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