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區加快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創”出新動能 “闖”出新天地(走進產業地標·在高新區感受新質生產力)
《人民日報》(2024年12月06日 第 15 版)
合肥高新區“量子大道”。
張 霞攝
安徽合肥高新區,有一條遠近聞名的“量子大道”,幾百米的街道,聚集了20余家量子企業。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我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均誕生於此。
拐過幾個路口,便是科大訊飛、中科類腦等人工智能企業集聚的“中國聲谷”。從提供知識問答、整理會議紀要的認知大模型,到面向基層醫生提供輔助診斷服務的智醫助理,再到通過聲紋判斷設備運行狀態的智能產品,千億級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在這裡拔節生長。
10年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合肥高新區工業產值中的比重僅為三成左右,如今,這一比例上升至超七成。作為新興產業集聚地,合肥高新區“創”出新動能、“闖”出新天地的背后,有哪些精彩故事?記者進行了採訪。
集聚創新要素,為企業孵化“搭台筑巢”
演講稿在半空清晰成像,演講更加輕鬆自如……今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典禮上使用的“空中成像提詞器”,讓現場師生嘖嘖稱奇。
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東成介紹,通過自主研發的無介質空中懸浮成像技術,能夠讓提詞畫面浮在空中,隻有正面使用者能看到,配合自動翻頁系統,讓演講體驗更舒適。
走進東超科技的展廳,無介質空中懸浮成像技術應用引人入勝:在醫院,醫生可以進行非接觸式查看檔案、操控設備,減少交叉感染﹔在小區,點擊空中按鈕,便可自動開啟垃圾分類站的投遞門……科幻電影中的“隔空觸屏”成為現實,東超科技年產值超億元。
回首來路,東超科技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2017年下半年,剛生產出國內第一塊負折射平板透鏡,韓東成就耗盡了啟動資金。
困境中,合肥高新區組織的“合創匯”路演比賽帶來機會。經過評估,東超科技獲得合肥高新建設投資集團800萬元投資。“有了這筆資金,我們得以繼續優化空中成像技術,持續推進產業化落地。”韓東成說。2020年初,東超科技研發出第一個成熟產品——非接觸式電梯交互終端,隻需點擊空中按鈕即可操控電梯。
作為初創型企業,想要順利進入市場並非易事。在成果轉化的關鍵節點,合肥高新區又將東超科技的產品列入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名單中,投入醫院等應用場景。“這給我們提供了‘出圈’機會,發展壯大的信心更足了。”韓東成說。
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也要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讓各類先進優質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合肥高新區圍繞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產業發展兩條創新主線,聚焦源頭技術挖掘、優化科創服務,加快項目孵化培育。“今年我們正式啟動‘新質企業高成長培育工程’,將提供‘源頭創新—成果轉化—科技孵化—產業加速’的全鏈條服務,力爭到2026年,新質企業群體數量實現倍增,突破3000家。”合肥高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說。
推動供需匹配,促進上下游融通創新
量子智能印章什麼樣?
走進位於中科大先研院未來中心的安徽雲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童迎偉介紹:量子智能印章能夠自動識別用印人、時間、地點等信息,用印數據實現量子安全加密傳輸存儲,幫助解決政企印章移動監管難等問題。
“最開始我們主要研發物聯網智能印章。后來,有客戶提出更高等級的加密需求,這要用到量子加密技術和操作系統,但企業研發能力有限,挺犯難。”童迎偉說。
得知這一情況,中科大先研院很快為雲璽量子牽線搭橋:需要量子信息技術,幫助對接科大國盾和國科量子,滿足客戶高端加密需求﹔需要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幫助介紹龍芯中科,使產品從原有的印簽管理發展成自主可控的量子安全雲辦公系統﹔需要產品安全認証,就協調聯系科大網絡安全測評中心,提供全方位安全評測。
今年,雲璽量子預計銷售約2萬套智能印章,營業收入比去年增長兩倍。眼下,他們正加強與中科大合作,提升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實現視覺分析防遮擋、轉移、抽換等功能,滿足客戶升級需求。
科技創新需要大量創新資源,而創新資源相對稀缺,這就需要加強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增強創新協同性和效能。
在合肥高新區,中科大先研院、中國科學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等重大協同創新平台積極布局,增強科技創新的源頭供給能力,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合肥先進計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繼落戶運營。
目前,合肥高新區擁有省級以上研發平台、新型研發機構超400家。他們成立了“科大硅谷”工作專班,支持一批前沿性、顛覆性科技項目在合肥高新區轉化、孵化。同時,定期舉辦“鏈通高新”活動,強化需求摸排與場景謀劃,建立產品服務需求庫,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深化機制改革,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合肥高新區推動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在合肥中科採象科技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了“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模型,其后拖著12條長長的海洋拖纜。2023年,這艘深水物探船完成了我國自主裝備首次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業,其中,中科採象為中國海油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通過物探船搭載的成套拖纜裝備‘犁’過海面,以地震波信號實現對海底地層的‘CT’掃描,便能看清海底的油氣儲層。”中科採象總經理張可立介紹。
公司起源於中科大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早在20年前,核心團隊就投身高精尖海洋物探裝備的關鍵技術研發,形成了一批專利,甚至做出了裝備樣機,但這些成果卻始終未能走出實驗室。
究其原因,過去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歸屬單位,按無形國有資產管理,難以賦權給技術發明人,轉化審核流程非常繁瑣。
暢機制,疏堵點。幾年前,合肥高新區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展“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
“如今,將科技成果所有權通過先賦權再轉讓的方式,讓渡給科研團隊,允許自主成立公司,再通過約定收益的方式,實現了高校、科研人員、轉化企業三方共贏。”張可立說,新模式讓大家敢闖敢試,激發了創新創業的熱情。
這些年,合肥高新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制約科研活動的種種障礙,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的內生動力,推動創新人才不斷涌現、創新項目持續落地。截至今年7月,合肥高新區有效發明專利累計超2萬件,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近300件,位居全國前列。
推動科技與產業“雙向奔赴”,競逐新質生產力,更多的創新“種子”在合肥高新區結出碩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