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社區“幸福空間”如何打造?

2024年11月24日09:28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11月10日,周日,晴朗的午后,家住六安市葉集區史河街道柳林社區的張世貴大爺,帶著小孫子來到小區門口的“幸福鄰裡”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把小孫子送到二樓上書法公益課后,張大爺便來到一樓象棋室與棋友對弈。在這座社區綜合服務體裡,健身房、電影室、閱覽室、兒童游樂園等文化休閑設施,應有盡有。

  “幸福鄰裡”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是六安市打造文明實踐綜合體的一個縮影,也是建設嵌入式社區綜合服務體的有益探索。曾經閑置的門面房、堆滿雜物的架空層,通過資產盤活,精准對標群眾需求,引入休閑娛樂、少兒托育、老年照護、理發縫紉等“公益+普惠”服務,突出“服務老、養育小”,守護“朝夕美好”,實現文明服務在身邊,生活服務“不出圈”。

  盤活閑置資產服務社區

  “別看現在這麼熱鬧,幾年前這裡的門面房租不出去,小區門口冷冷清清,老伙伴們想坐著聊天都沒地兒去。”今年70歲的王道玲是柳林社區的老住戶,她告訴記者,眼前的綜合服務體放在幾年前他們想都不敢想。

  柳林社區“幸福鄰裡”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面積2500平方米,有50個功能室。2023年建設之初,遵循“辦公場所最小化、活動場所最大化”原則,這裡既提供事務受理、體育健身、兒童游憩等公益服務,也引入少兒托育機構開展普惠性有償幼兒照護,打造理發縫紉、磨刀修鞋等承包制個體經營商鋪,補齊居民“家門口”服務資源,覆蓋周邊8700余戶居民。

  像“幸福鄰裡”這樣的文明實踐綜合服務體,葉集區打造了3個。葉集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雷鳴介紹,老年人和兒童是社區基層治理的重點關注對象,平常中青年人外出上班,老年人需要活動區域、學齡前兒童需要托管區域。轄區的未名湖畔小區、柳林小區都是政府安置小區,設計之初就配建了社區用房、物業用房和門面房,由於商業不景氣,這些房屋一度閑置。上述兩個小區分別屬於萬佛社區、柳林社區管轄。於是社區通過征求居民意見和訴求,邀請居民參與項目設計,按需精准嵌入服務設施,合理配置服務功能,先后建成“幸福鄰裡”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陣地,通過功能室的綜合設置、復合利用、錯時使用,提高房屋使用效率。

  公益服務功能室日常維護和管理都依賴社區居民和志願者。“我們設立了志願服務積分兌換模式,志願者通過參與實踐站內的維護管理工作換取積分,再從轄區的體檢機構、公交公司、銀行等兌換相應的服務。”史河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釗介紹,目前3個社區“幸福鄰裡”共吸納61名志願者,積分模式是激勵政策之一。社區還對志願者和熱心群眾實行交鑰匙模式的延時開放和錯時服務,讓越來越多群眾有了主人翁意識,有效地推動了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對標居民需求“造血”發展

  王芳是紅柳灣小區住戶,該小區距離柳林社區“幸福鄰裡”步行10分鐘路程。自從柳林社區的“幸福鄰裡”引入了托育班,王芳和愛人就把孩子送過來托管。與市面上一些托育機構相比,“幸福鄰裡”托育班的費用基本半價,硬件和保育環境卻更好。

  在“幸福鄰裡”,不僅有普惠的托育班,還有半價收費的裁縫鋪、修鞋鋪、理發店、干洗店。說起這些收費不高的普惠項目,陳釗介紹,“幸福鄰裡”堅持公益性為主、市場化為輔的運行模式。由於場地的管理維護存在費用支出,社區對部分功能室實行租賃經營、托管運營,將獲得的利潤用於為老年人提供免費的理發、裁縫、磨刀、日間照料等公益服務和日常運維,走出一條自我“造血”的良性發展道路。

  葉集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建設,嘗試“社區普惠+市場運作”的公建民營運營模式,通過出租、招租引進社會資本投入,開辦洗衣房、美發店、修補店、托幼所等,降低門面房租金,用於商戶的價格折扣,讓群眾享受打折服務,推動各方眾創、鄰裡互助,將養老服務、托幼服務、文化教育、公益培育等融為一體。據了解,目前運營的這3個社區的“幸福鄰裡”,每個站平均每年支出13.8萬元,租金等收入平均達到14.3萬元,基本實現收支平衡。

  在“幸福鄰裡”,每周的書法公益課、瑜伽課、普法小課堂深受居民歡迎。這些課堂的志願者大多來自葉集區的工會、婦聯、司法等部門。為了解決文明實踐站資源有限、力量不足的現實問題,葉集區拓展文明實踐資源融合,推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衛健、司法等優質資源服務下沉基層,促進陣地共建、活動共聯、隊伍共育。

  復制推廣彰顯“六安味道”

  葉集區聚焦“一老一小”群體,在打造文明實踐綜合體過程中持續提升精細化服務,依托“幸福鄰裡”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繪出了“朝夕美好”的溫暖畫卷。

  “到實踐站看書學習”“到功能室打牌下棋、健身娛樂”……如今在葉集區,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真正建設成了群眾願意去、樂意去、經常去的公共文化場所。

  據悉,葉集區與河南固始縣在“一河兩岸”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合作區發展規劃部署中,固始縣借鑒引入了葉集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的經驗做法,讓“幸福鄰裡”在當地“生根發芽”。

  “幸福鄰裡”是六安市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的亮色,也是縮影。一方面,六安市持續推動文明實踐陣地向居民聚集地、小區架空層、公共場館等場所延伸,廣泛建立群眾身邊的文明實踐基地(點),不斷增強文明實踐與基層群眾的交流互通﹔另一方面,按照“一站一特色”,把文化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的“設計元素”,打造“大別於他山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彰顯“六安味道”,構建起“家門口”的精神家園,讓群眾在多姿多彩、喜聞樂見的文明實踐活動中獲得精神滋養,將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真正建設成凝聚民心的主陣地。

  在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朱啟友看來,六安市葉集區立足群眾多樣化生活需求,以“突出陣地打造、完善機制建設、推進多元使用”為切入點,推動多元主體聚力“幸福鄰裡”服務圈共治共享,成功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實際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值得關注的是,葉集區“公益性為主、市場化為輔”的運行模式既為居民提供了更加豐富便捷的“家門口”服務,又利用資產收益減輕了項目運維的資金負擔,走出一條自我“造血”的良性發展道路。(唐歡)

(責編:劉穎、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