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省內要聞

走出土地高效利用的“安徽路徑”

2024年11月24日09:23 | 來源:安徽日報
小字號

  通過有效盤活土地資源,“沉睡”的耕地重現生機、荒地孵化出產業新高地……作為全國首個省級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近年來,安徽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以優化土地資源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為重點,走出了一條土地高效利用的“安徽路徑”。

  綜合治理,採煤沉陷區長出“綠色財富”

  近日,在淮南市鳳台縣顧橋鎮採煤沉陷區,記者看到,漂浮在沉陷區水面上的50畝水稻現已收割完畢,工作人員正將收割好的稻谷裝車入倉。

  “今年水稻畝產可達980斤,收成如此之好,這也歸功於我們在水稻種植上的技術攻關。”安徽理工大學地球與環境學院教授張世文說。

  張世文工作的稻田是由淮河能源控股集團與安徽理工大學合作共建的採煤沉陷淺水區種植項目,在全國首創“漂浮式綠色稻田”。而這片沉陷區土地所屬的淮南礦區地處淮河中游,地下潛水位高,疊加多煤層開採、重復沉陷,採煤沉陷區治理是一大難題。

  為有效開展採煤沉陷區土地綜合治理,今年6月,雙方在鳳台縣顧橋鎮打造50畝“漂浮式綠色稻田”,恢復沉陷區淹沒土地耕種功能和耕地屬性。安徽理工大學科研團隊採用納米膜、稻魚共生浮板等多種模式,在沉陷區水面上培育了生育期較短、抗倒伏能力強的5個籼稻品種和1個粳稻品種進行試驗,以提高水稻種植的成功率。

  據介紹,淮河能源集團還將在採煤沉陷區水面上種植水稻基礎上推行“漁農互補”模式,實現水面種植與水下養殖、水底增肥土壤與水面種植土循環利用、沉陷區水域利用與生態環境修復。

  顧橋採煤沉陷區水面種植水稻項目正是淮南市在探索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上一次生動的創新實踐,填補了採煤沉陷區綠色治理的空白。

  近年來,淮南市實施“生態修復+文旅產業”“沉陷區治理+漁光互補”“水面征收+新型種植”“採煤預沉陷監測+耕地耕作層表土剝離”的“4+”模式,開展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修復工程。其中,春申湖公園通過一系列生態修復舉措,曾經的採煤沉陷區如今蝶變成一個集市民休憩、休閑旅游等功能於一體的美麗濕地。同時淮南搶抓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建設機遇,建成鳳台顧橋陽光電源等一批水面漂浮光伏項目,總裝機規模71萬千瓦,年發電量超5億千瓦時,著力打造採煤沉陷區綠色能源基地。

  空間改造,立體停車樓破解交通難題

  近日,記者在位於蕪湖市鏡湖區沿河路與陡門巷交叉口東南角的陡門巷立體停車樓看到,一輛又一輛的小轎車依次排隊,井然有序地開進停車樓。

  “以前來市區逛街根本不敢開車,停車位太難找,現在陡門巷有了立體停車樓,車位多了很多。”蕪湖市民王先生說,現在停車也很智能便捷,隻需將車輛停入升降機后,系統按照最省時間、距離最近原則,智能優選最佳車位,車主若要取車,隻需要在門口的電子屏幕上點擊“開始取車”,輸入車牌號即可完成。

  “陡門巷緊鄰蕪湖中山路步行街,人流車流量大,可供停車的土地較少,停車供需矛盾日漸突出。”蕪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耕地保護監督科科長孫平介紹,為改善陡門巷周邊停車難等問題,今年4月,蕪湖市陡門巷泵站及配套停車場項目投入使用,這是蕪湖市首座智能化停車樓。

  陡門巷泵站及配套停車場項目總建筑面積約3372平方米,為地下負一層、地上七層的綜合大樓。其中,負一層為消防水池、消防泵房、泵井等,一層功能為泵站、機械停車升降機、控制室等﹔二至七層均為機械停車區,共計96個機動車停車位,採用垂直升降類智慧立體車庫方案,實現自動化快速停車和取車。

  記者了解到,原陡門巷泵站於1983年建設,位於蕪湖市舊城區,周邊商業圈和老舊居住小區聚集,人流、車流量大,停車供需矛盾日漸突出。為同時解決泵站改造提升和中心城區停車設施不足問題,2022年9月,蕪湖市政府在陡門巷開展“泵站+智能停車樓”再開發項目,採取“市政設施+停車設施”復合利用節地模式,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一體化建設泵站和立體智能停車樓。

  “盤活陡門巷原泵站周邊3000平方米空閑土地后,該區域地塊容積率由接近於0提升至1.39,相比於地面停車場,立體停車庫停車密度大,按照地面停車場25—30平方米/輛(含公攤面積)標准計算,節約土地資源2400—2880平方米。”孫平說。

  為推動解決停車難問題,改善城市停車環境和道路交通狀況,蕪湖市發布《蕪湖市市區機動車停車場管理辦法》,並於今年10月起施行。根據該辦法,政府可利用城市邊角地塊、待建土地、高架橋下空間等建設臨時公共停車場,土地使用權人可利用空閑廠區、自有土地和建筑退讓距離范圍內的場地依法設置臨時公共停車場,並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以增加停車供給。

  創新舉措,落實最嚴節約集約用地制度

  土地資源是發展之基、生存之本。高質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土地要素的充分保障。

  “近年來,安徽落實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成功獲批全國首個省級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並取得一系列改革創新成果。”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方成表示,“十四五”以來,全省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13.77%,省級以上開發區建成率、工業固投強度、工業畝均稅收分別提升9.0%、9.5%、11.1%。

  方成介紹,耕地保護是“國之大者”,必須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為此,安徽省出台實施《安徽省土地監督檢查條例》《安徽省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若干措施》,落實耕地保護責任。截至2023年底,全省耕地總面積達8345.18萬畝,較上年增加約20萬畝,耕地面積連續3年淨增加,連續24年實現佔補平衡。

  此外,在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高資源配置精准性上,安徽省推進用地審批制度改革,創建星期六土地要素會商機制,不斷提升要素供給能力,支撐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十四五”以來,全省批准各類建設用地119.54萬畝,總量位居全國第六、長三角地區第一。在推進生態保護修復上,安徽省積極踐行“兩山”理念,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96萬平方公裡,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牢牢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下一步安徽省將聚焦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目標,研究制定一系列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舉措。”方成表示,將持續開展存量土地盤活,構建產業項目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實行土地利用計劃差異化管理,用地計劃向優勢地區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傾斜,引導土地資源向優勢地區集中﹔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顯著地區,給予用地計劃、資金等獎勵。(羅曉宇)

(責編:劉穎、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