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雨山區:廢棄礦山“披綠衣” 生態“傷疤”變公園
秋日的凹山地質文化公園,花團錦簇、綠樹叢生,游人漫步其中,滿目青翠。站上觀景平台,眼前橢圓形的凹山湖面,宛如一顆巨大的翡翠鑲嵌於青山之間,碧波潺潺,不時還有游魚躍出水面。如此美景,讓人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是山體破碎、滿目瘡痍的礦坑。
“你看眼前的凹山湖,那就是曾經挖山採石留下的廢棄礦坑,最深處海拔為-212米。”馬鋼礦業生態修復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李帥向記者介紹,凹山採場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露天鐵礦山,百年間累計採出優質鐵礦石2億多噸,是馬鋼功勛採場。然而,長期的粗放式開採,對山體、植被和水體造成了巨大破壞和污染,留下的礦坑曾是亞洲最大的露天鐵礦坑之一。
為了重回綠水青山,2017年,隨著凹山採場開採陸續結束,礦區走上生態修復之路。作為新時代“向山大會戰”綠色礦山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凹山地質文化公園項目也啟動建設。
之后5年,通過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進行生態礦區建設,向山地區所有關停的礦山、排土場、尾礦庫、歷史宕口全部完成整治,礦區治理面積達13.5平方公裡。一處處生態“瘡疤”開始漸染宜人的綠色。
“2022年,凹山採場地質環境治理工作超預期圓滿完成,有效擴大了礦區地質環境承載能力,體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李帥介紹,治理實際完成作業總量2088萬噸,回收可利用資源1250萬噸,增加尾礦庫容積750萬立方米,實現了4.58億元的淨利潤收入。
生態修復不僅留住了礦山記憶,塑造了百年礦山品牌,還實現了生態保護、綠色轉型。保留高陡崖壁的原址原貌,以山為幕,打造凹山湖,2022年2月建成的凹山地質文化公園佔地6萬多平方米,位於凹山湖西側,園內種植草皮約2萬平方米,各種喬木50余種1100多棵,灌木1萬多平方米。同時,設置游客中心、文化廣場、觀景平台、停車場等功能區域,已成為市民觀光休閑的熱門景點。
如今,在凹山地質文化公園,曾經的礦車、電鏟、牙輪鑽等採掘運輸設備作為陳列品展示,而擁有百年樹齡的“南山鬆”也作為凹山採場百年變遷的見証者,訴說著“華東第一礦”的光輝歷史。
把廢棄礦坑、禿嶺變回綠水青山,激發生態旅游潛能,凹山生態修復作為新時代“向山大會戰”綠色礦山建設改造的成功案例,也成為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樣板。(黃筱敏 張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