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葡萄大王”杜世海:串起鄉村振興路

人民網記者汪瑞華 張俊
2024年10月27日14:14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俯瞰杜世海的葡萄種植基地。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俯瞰杜世海的葡萄種植基地。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寒露一過,忙碌了兩個多月的葡萄採摘季,總算告一段落。但杜世海依舊閑不下來,收完最后一茬葡萄,就馬不停蹄地組織工人開始翻地、施肥。

“等這一波田管結束,入冬就該給葡萄修枝了。”見到老杜時,一身地裡勞作的裝扮,若非刻意介紹,很難把他和“葡萄大王”聯系在一起。

今年,61歲的老杜種葡萄,已經是第36個年頭。他是繁昌區荻港鎮鵲江村以普通農民身份種植葡萄第一人,不僅自己把葡萄種得風生水起,還帶動全村近50戶村民跟著種。2022年,老杜被評為“安徽省勞動模范”。

這份榮譽,是對他科技興農努力的認可,更是對他多年來為鄉村振興所作出貢獻的肯定。

今年的葡萄已經收到家,大棚裡正忙著翻地施肥。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今年的葡萄已經收到家,大棚裡正忙著翻地施肥。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老杜跟葡萄結緣,還得從他孩子說起。“那個年代,除了種點水稻和棉花,幾乎沒有其他經濟來源。”老杜回憶道,帶娃去鎮上瞧病,因為嘴饞嚷著要吃葡萄,即便不舍得,還是花了好幾塊錢買了一串。

“3塊多一斤,想都不敢想。”老杜感慨,物以稀為貴,當時別說葡萄,水果都少見。也就是那次從鎮上回來,讓老杜有了種葡萄的念頭。

“都從地裡長出來,能種水稻就能種葡萄。”老杜信誓旦旦地說,在親戚的推薦下,便去南京引進了葡萄苗,開始在自家地裡試種。雖然是個“門外漢”,但折騰一季下來,第二年也有了收獲。

“頭年種,次年就挂果,因為經驗不足,管理跟不上,產量和品相都很一般。”老杜心態好,在他看來,不虧就算是賺,起碼掙到了一年的經驗。

隨后,帶著總結下來的問題,老杜又跑去山東煙台,學技術、取真經。嚴格意義上來說,那一年開始,老杜便下定決心,要把葡萄種出個樣來。

1畝、6畝、20畝、50畝……漸漸地,種植上了規模,在葡萄的基礎上,還種了桃子、西瓜、香瓜,總面積達到了105畝。豐富的果品結構既滿足了不同市場需求,又有效降低了市場風險。

“把果苗當成自家的孩子養。”就這樣,老杜的種植路越走越寬。

2008年,他將裸地栽培升級為設施栽培,專門為葡萄蓋起了大棚。這一舉措不僅有效抑制了病虫害,還提高了葡萄產量和品質。同時,又把葡萄的上市時間前移,大大提高了種植收入。

憑借幾十年的經驗,老杜總結出了一套科學的種植方法和管理制度,從初期的施肥、剪枝、疏果,到中期的防病、防虫、防澇,再到后期的採摘、包裝,他都親力親為。規模經營加上科學管理,老杜成了鄉親們心中名副其實的“葡萄大王”。今年,光是葡萄的純利潤就達到了50多萬元。

在他的帶動下,當地葡萄特色產業的名氣不脛而走,慕名前來拜師學藝的種植戶也越來越多。

一直以來,老杜堅持把自己的葡萄技術無償傳授給其他種植戶,希望帶動更多農民共同致富。每年的4-7月,既是葡萄種植的農忙時節,也是老杜最忙的時候,他的手機儼然成了果農們的咨詢熱線。

最讓他欣慰的是,這些年,通往葡萄基地的路修好了,家門口的泵站也改造升級了。“今后帶著鄉親們一起,隻管種出好葡萄。過去舍不得吃,現在可以敞開了吃。”說這話的時候,老杜心裡頭,那叫一個甜。

(責編:劉穎、韓震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