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意紅:為“藝”消得人憔悴 戲曲傳承迎新機

皖南花鼓戲,是安徽五大劇種之一,唱腔質朴優美、旋律明快活潑,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與地域特色,自清末形成以來,在皖南地區廣受歡迎。
在郎溪縣,有這樣一支花鼓戲劇團,他們歷經風雨,終見彩虹,正以嶄新的姿態,弘揚著這份寶貴的傳統文化,那就是郎溪縣花鼓戲劇團。
而花鼓戲劇團團長,彭意紅,更是為郎溪皖南花鼓戲的傳承發展傾注了全部心血。
與戲結緣,坎坷逆境尋生機
彭意紅的一生與皖南花鼓戲有著割舍不斷的情緣:16歲入行拜師學藝,23歲組建郎溪縣振興劇團,彭意紅的青春幾乎都奉獻給了花鼓戲事業。“一生中什麼都不愛好,就是愛好戲”,這是她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正是對花鼓戲的這份情緣,讓她重任在肩,立志要在傳承皖南花鼓戲中再盡一份力。
郎溪縣花鼓戲劇團於1989年成立,在團長彭意紅的帶領下,經歷了35年的風雨,也收獲了耀眼的彩虹。
宣城市首屆皖南花鼓戲調演優秀獎、銅陵市“丹鳳金獎”“丹鳳銀獎”、皖南七市群藝大獎賽一等獎……這些嘉獎都是對彭意紅數十年如一日辛苦付出的回報。
不過,這份好景來之不易。
在建立之初,花鼓戲劇團曾經面臨過資金短缺、連年虧損、場地限制、演員流失等問題。在經歷連年虧損數十萬元、有戲無人演等多方面的窘境后,萬般無奈的彭意紅隻能暫時放下心愛的劇團,遠赴他鄉創業謀生。
可是放下並不等於放棄,憑著對花鼓戲藝術的一腔執著與熱愛,彭意紅終於在50歲這一年,為劇團在逆境中找到了出路。
2017年,在各級有關部門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皖南花鼓戲教育傳習基地落戶郎溪縣飛鯉鎮。
皖南花鼓戲劇團,終於迎來了它的新生。
二次創業,創新劇目迎春天
“野草長到了腰間,周圍到處堆滿了廢棄物”,這是彭意紅初到基地所在的原幸福中學時的感觸。
她說,之所以選擇把基地建在飛鯉,一方面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郎溪人,對這裡的感情很深,另一方面,由於群眾基礎好,飛鯉鎮黨委、政府對花鼓戲傳承的支持力度也比較大。
由於年久失修,這裡長滿了雜草,原有建筑內很多設施都用不上。為了將基地打造得有模有樣,彭意紅和家人商量后,決定自掏腰包,請來工人除掉雜草,並將原有的教室進行裝修改造,前后投入了五十多萬元。
得知基地建成后,劇團之前的一些老演員們紛紛聯系上了彭意紅,想要重新回到劇團這個大家庭,與此同時,還有幾位年輕的戲曲演員也加入到隊伍中。
彭意紅深受感動的同時也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她堅信,要想讓花鼓戲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就必須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勇於創新。
為此,彭意紅著手傳統劇目的復排,盡力保持花鼓戲的原汁原味,同時積極推動新劇目的創作,把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與傳統藝術相融合,從而達到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的目的。
不放棄的信念和努力奮斗的干勁,讓劇團逐漸有了起色,周邊地區也被劇團的精彩劇目所吸引,時常邀請彭意紅帶領劇團前去演出。
然而好景不長,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肆虐,國內文旅形勢不容樂觀。受制於嚴密的疫情防控體系,原定的演出計劃全部取消或延期,劇團停演,演員沒有了收入,劇團陷入“倒春寒”。
不過,盡管陰霾持續籠罩,彭意紅卻始終沒有放棄劇團。
為了遵守當初“隻要劇團在,我還在,就不會讓演員沒有收入”的承諾,彭意紅毅然決然拿出和丈夫多年的積蓄,按期支付了演員工資。
沒有演出任務的日子裡,她通過線上溝通的方式,帶領團隊完善原有劇本、創作新劇目,共整理出一百多本劇本。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演出行業的限制性政策也逐步解禁,市場的開放、家人的鼎力支持,讓彭意紅又有了信心和干勁。
自2020年起,她積極組織青年演出團隊,帶領劇團多次參加全國及全省的演出,創作的小戲更是連續多年榮獲宣城市藝術文化宣講一等獎。值得一提的是,皖南花鼓戲劇目《還豬》於2023年登上第三屆全國花鼓戲優秀劇目展演的舞台,並成功申報2024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這不僅是對劇團實力的肯定,也是對演員們努力奮斗的最好回報。
2024年上半年,大大小小的演出任務不曾間斷過,彭意紅的足跡遍及江蘇、宣城、廣德、寧國、涇縣、郎溪等地,劇團演出場次相比昔年大幅度上升,演員們忙的不亦樂乎。彭意紅和她的劇團迎來了基地建成后的第一個豐收之年。劇團規模的擴大、演出質量的提升、台下觀眾的呼聲、劇團效益的增加,這些都標志著劇團越來越好,這背后是彭意紅對藝術的堅守和對團隊的精心培養。
增強造血,年輕一輩話傳承
在劇團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時,彭意紅深知,皖南花鼓戲要想取得長遠發展,就必須走市場化道路,僅靠“輸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為此,她計劃每年至少組織300場演出,讓劇團唱出去、走得遠。
“現在我團裡的演職人員有四十多個,大家都非常有干勁,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說起劇團的現狀,彭意紅滿臉驕傲。下一步,她打算在基地建一座皖南花鼓戲史料館,希望通過史料展示的方式,把皖南花鼓戲的淵源和輝煌重現給大家。
為“藝”消得人憔悴,如今的彭意紅已近花甲之年,用她丈夫的話說,“她這幾年很辛苦,看起來老了好幾歲”。如今,年過半百的她想的最多的,依然不是自己,而是如何讓皖南花鼓戲繼續傳承下去。
“讓皖南花鼓戲傳承下去,就需要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進來,最好是從娃娃抓起。”
為此,彭意紅積極與學校對接,多次讓皖南花鼓戲走進校園,讓孩子們從小就受到熏陶和感染,也讓花鼓戲的藝術魅力得以延續。
彭意紅的腦海中一直有一個聲音,那就是“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花鼓戲傳承下去,再難也要走下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