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我愛大黃山︱“大國工匠”周東紅:“將宣紙文化瑰寶守護好傳下去”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張俊 王銳
2024年09月03日10:33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我深信,通過大黃山旅游品牌的加持,我們的宣紙文化,一定能走向更廣闊的未來。傳統文化的瑰寶,一定會更加熠熠生輝。”在北京舉辦的大黃山全球推介會上,“大國工匠”周東紅對自己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宣紙,充滿了期待。

“大國工匠”周東紅現場推介“大黃山”。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大國工匠”周東紅現場推介“大黃山”。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周東紅,是安徽涇縣宣紙廠的一名普通撈紙工。從1985年拜師學藝,到后來成為“一代宗師”,周東紅一干就是近40年,也讓他成為撈紙界的“天花板”。

因為堅守,他先后榮獲“大國工匠”“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個人”“中國好人”“全國勞動模范”以及“全國最美職工”等諸多榮譽。

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100多道工序,周東紅為什麼偏偏選中了撈紙?

“起初學徒的時候正好是夏天,晒紙車間溫度高達四五十度,進去汗直冒。”周東紅回憶道,隨后到了撈紙車間,看一眼覺得挺簡單,加上又涼快,便索性選了撈紙。

而今回想起來,周東紅自己打趣說,“無心插柳柳成蔭,不成想卻成了自己一輩子的事業。”

周東紅(左)在搭檔的配合下,一張薄如蟬翼的宣紙一氣呵成。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周東紅(左)在搭檔的配合下,進行撈紙作業。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一帘水深,二帘水淺。站在紙漿槽邊,隻見周東紅在搭檔的配合下,不到20秒的功夫,一張薄如蟬翼的濕潤宣紙,便顯了形,整個過程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撈紙看似簡單,師傅們一撈一提一揭,一張紙就出來了。可在周東紅看來實則不然,“撈紙不僅是門苦差事,也是門技術活。決定宣紙成敗的就是撈紙關,紙張的好與壞、厚與薄,紋理和絲路全在這一‘撈’上。”

撈好一張紙,難就難在掌帘的火候。周東紅比劃道,“每加一次紙漿,能撈出100張宣紙,每撈出一張紙,紙漿的濃度都在變化。如何控制好每一張紙的厚薄,這其中微妙,全憑經驗。”

和宣紙打了近40年交道的周東紅。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和宣紙打了近40年交道的周東紅。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幾十年的撈紙生涯,周東紅在苦練中“日久見匠心”,一雙布滿老繭的手就是一杆秤,經他撈出的宣紙,每張重量誤差不超0.5克,且始終保持著100%的正品率。

如今,宣紙傳統制作技藝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周東紅坦言,“作為一名撈紙工,感到無比自豪和無上光榮,從‘全國勞模’到‘大國工匠’,宣紙給了自己太多的榮譽。”

俯瞰位於涇縣的中國宣紙文化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俯瞰位於涇縣的中國宣紙文化園。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身為一名手藝人,我也將一如既往做一個‘守藝人’,做好傳統宣紙技藝的傳承和創新,這就是我的初心。”周東紅語重心長道,自己有義務、也有責任把宣紙故事講好。

這些年,但凡有空,周東紅都會積極參加宣紙制作技藝的文化活動,傳播宣紙文化的使命感愈發強烈。他說,“大黃山”是安徽的名片,宣紙又是“大黃山”的名片,身為一名“守藝人”,將盡心盡力地把這份手藝守護好、傳下去。

相關新聞:

我愛大黃山丨韓再芬:“這裡是我的心靈存放地”

我愛大黃山丨美國小伙卓文:“親手給大家烤臭鱖魚披薩”

我愛大黃山丨胡劭平:“可謂大山大水大人文”

我愛大黃山丨“中國好人”:“用心用情守護好綠水青山”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