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江淮傳真>>地市新聞>>六安

何以六安

——文旅視角看六安

2024年09月05日09:26 | 來源:皖西日報
小字號

記者 陳力 攝

記者 陳力 攝

記者 陳力 攝

記者 陳力 攝

巍巍大別山,蜿蜒淠史杭

幽美天堂寨,碧波萬佛湖

靚麗風景道,全域好風光

這是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

見証六安自然和諧的“新”脈動

千年皋城,源遠流長

紅軍搖籃,將軍故鄉

激情歲月,歷史回響

這是一方英雄的紅色聖地

傳承六安人文精神的“薪”脈動

六安茶谷,瓜片味香

江淮果嶺,桃李芬芳

皖西白鵝,物產天堂

這是一場天然的饕餮盛宴

品味六安舌尖美味的“心”脈動

快進漫游,特“別”通暢

紅綠融合,產業興旺

指尖六安,科技翅膀

這是一個創新的活力家園

書寫六安文旅發展的“芯”脈動

當前中國文化旅游發展正從靜態的名詞世界邁向流動的動詞世界,六安山脈、水脈、文脈、紅脈、路脈、味脈……脈脈相通,“脈”亦動亦靜,按照“理脈”—“把脈”—“開方”邏輯,獻計六安文旅發展,讓六安文旅“脈動”起來。

“理脈”:六脈六安

綿延逶迤的大別山系,塑造出六安靈動的“山脈”

巍巍大別山,激情紅六安。六安素稱“皖西”,是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跨淮河、長江兩大流域。這裡有群山盡收眼底的大別山主峰白馬尖,群巒環繞的天堂寨,鐘奇俊秀的萬佛山。大別山是一座英雄山,大別山精神是大別山革命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大別山地區的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堅貞忠誠,犧牲奉獻,萬眾一心,永跟黨走”的大別山精神永遠激勵后代前行。

地質奇特,景觀優美。安徽大別山(六安)國家地質公園集花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構造地貌和丹霞地貌為一體,地質景觀多彩多姿,地質遺跡鬼斧神工。園區由金寨縣的天堂寨、燕子河大峽谷、紅石谷,霍山縣的銅鑼寨、白馬尖、佛子嶺,舒城縣的萬佛湖、萬佛山,金安區的東石筍、嵩寮岩、皖西大裂谷計11個園區組成,總面積達450平方公裡。

清澈通透的悠悠之水,流淌出六安閑適的“水脈”

蜿蜒淠史杭,休閑好風光。六安地處江淮分水嶺,境內形成淮河、長江兩大水系,水系發達、河湖眾多。流域內上中下游、干支流的自然、人文要素依托河流緊密關聯,具有較強的整體性。淠、汲、史、灃、杭、豐、淝、淮縱橫其間,佛子嶺、磨子潭、白蓮崖、響洪甸、梅山、龍河口六大水庫及渠、塘、堰、壩星羅棋布。佛子嶺、萬佛湖、響洪甸等眾多河湖擁有優越自然環境,適應康養休閑、運動養生的旅游需求。

天河淠史杭,精神放光芒。淠史杭灌區工程作為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擁有五大水庫、三大渠首、2.5萬公裡七級固定渠道,受益范圍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個縣區,有效灌溉面積1000多萬畝,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畝均投資最低、灌溉面積最大、唯一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的特大型灌區,被譽為“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依托淠河、史河等自然水系,孕育出燦爛的農耕文化。此外,六安注重水生態的保護與修復,濕地、湖泊等自然景觀與水利工程和諧共生,形成了獨特的生態水文化。“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犧牲奉獻、科學求實”的淠史杭精神,充分展示了新中國建設成就和老區人民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為游客提供精神上的洗禮與升華。

積澱悠久的滄桑歲月,涂抹出六安厚重的“古脈”

千年皋城,源遠流長。六安歷史悠久,上古時期,皋陶及其部族在此居住,《史記》記載:“皋陶卒,葬之於六。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4000多年前,禹封皋陶后裔於英、六,“六”字首次出現於地名之中,六安因之也稱“皋城”。漢武帝時期,設立“六安國”,自此“六安”這一名稱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見証了這片土地悠久歷史的綿延與輝煌。

雄踞江淮,鎖鑰中原。六安市地處江淮之間,連接鄂豫皖三省,位於中原至東南沿海的交通要沖,具有獨特的戰略地位。古詩曾贊曰:“屏障東南水陸通,六安不與別州同。山環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自古以來,這裡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英才輩出,人杰地靈。從上古聖祖皋陶制定《獄典》,開啟中國司法先河,到楚國令尹孫叔敖輔佐楚庄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秦漢時期的九江王英布、西漢大教育家文翁、三國名將周瑜、東晉重臣何充,宋畫第一人李公麟、明代獸醫學鼻祖喻本元及其兄弟,“大清相國”周祖培以及近代的辛亥名杰柏文蔚、張匯滔,抗日名將方振武、孫立人,著名左翼作家蔣光慈,都為這片土地的歷史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熱血沸騰的英雄壯士,澆灌出六安激情的“紅脈”

將軍故裡,紅色聖地。六安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28年革命紅旗不倒,20年武裝斗爭不斷,30萬英賢先烈為國捐軀,18支師級以上紅軍部隊誕生或重建於此,走出了洪學智、皮定均等108位共和國開國將軍,享有“沒有圍牆的紅色博物館”之美譽。五六十年代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中,皖西籍有108名,佔全省130位的85%,被譽為“將軍之鄉”。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裡躍進大別山”是偉大壯舉,歷史轉折。全市現有首批紅色資源13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86處(340個點),包括國保單位4處(18個點),省保單位21處(49個點),市保單位33處(36個點),縣保單位203處(212個點),一般文物點25處。全市館藏革命文物586件,其中一級文物56件、二級文物49件、三級文物203件、一般文物15件、未定級263件。文物類型包括革命舊址、名人故居、烈士墓、戰役遺址以及其他革命紀念設施,涵蓋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各個時期。

紅色精神,薪火相傳。紅色精神包括“堅貞忠誠、犧牲奉獻、萬眾一心、永跟黨走的大別山紅色精神”,“自力更生、頑強拼搏、犧牲奉獻、科學求實的淠史杭精神”,“為民造福、胸懷全局、攻堅克難、依靠群眾的大別山三線精神”,以及“立德、奉獻、創新、圖強的六安精神”。

串珠成鏈的風景廊道,蔓生出六安結網的“路脈”

風景大別山,一道游六安。當前旅游資源由特定點狀和塊狀空間范圍向連續空間范圍“線性”整合的趨勢日益顯著,以自然要素的帶狀延伸,以及紅色文化線狀遺存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基因,賦予資源新的時代任務與時代價值。目前已啟動《六安市800公裡大別山風景道規劃》編制,包括金寨中國紅嶺公路、霍山最美旅游環線、舒城萬佛湖環湖大道、金安九十裡山水畫廊、裕安紅源谷風景道、霍邱淮河風情線、葉集山河大道七條支線。全市現有省級旅游風景道3條(大別山風景道霍山段、金寨中國紅嶺公路、金安九十裡山水畫廊),金寨紅嶺公路入選全國交旅融合發展典型案例(全省唯一),大別山風景道被評為長三角精品自駕線路。

路脈相連,四通八達。合安高速、滬陝高速、滬蓉高速、濟廣高速、德上高速以及在建的和襄高速縱橫全境,六安站、六安北站、舒城東站、金寨站、金寨東站、霍邱站等站點密布。近年來,六安市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與上海市對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多重戰略機遇,深入推進“交通+文化旅游”模式,在加快建設“快進慢游”旅游公路的同時,以旅游風景道、運輸場站、服務區等建設和優化升級為抓手,探索交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長藤結瓜,脫貧致富。大別山國家風景道具有“串珠成鏈”式的牽引帶動作用,為資源稟賦條件一般、難以獨立形成旅游吸引物的區域實現突圍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路徑,風景道的空間串聯與延展特征大大延長了自駕游客游時,產生了大量住宿需求與游樂需求,沿線“小散特精”自然和文化資源得到盤活利用,日漸沒落的傳統旅游景區分享客流得以煥然新生,更多偏遠地區的低生計資本群體以及老人、婦女、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得到更公平的發展機會,成為六安市全域旅游發展的重要空間抓手。

物產豐饒的皖西大地,孕育出六安豐潤的“味脈”

六安茶谷,西山藥庫。皖西六安作為大別山區的核心區,“茶脈”綿延。六安茶以六安瓜片、霍山黃芽、金寨翠眉、舒城蘭花、華山銀毫“五朵金花”最為知名,其中六安瓜片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制作工藝等被譽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此外,六安自古就有“西山藥庫”之稱,出產霍山石斛、霍山赤芝、金寨靈芝,以及茯苓、天麻、漫水河百合、重樓、黃精、蒼術、桔梗、白及、蟬花、桑黃等道地特色藥材。六安釀酒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有釀酒的記載。當地人民對酒有著深厚的感情,酒在六安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迎駕貢酒馳名全國。

皖西物產,四季天堂。從茶果香味、文化深味再到生活真味,從纏繞舌尖到滋潤心間,六安孕育出一條豐潤的“味脈”。獨特的山地自然環境孕育出茶、石斛等一系列名特產品及四季瓜果蔬菜資源。另外,六安地處江淮之交,水系發達,萬佛湖、佛子嶺水庫等水質優良,漁業資源豐富,形成了獨具六安豐腴多樣的美食資源底色。

舌尖饕餮,流連難忘。六安已形成以蒿子粑粑為代表的六安特色小吃及以皖西白鵝、黑豬肉吊鍋、萬佛湖砂鍋魚頭等美食為代表的六安特色菜,同時六安人民勤勞淳朴,善於加工食物,清明腌禽蛋、梅雨制豆醬、立冬腌蘿卜、春節做米糕,形成獨特的飲食風情,體現了勞動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及美好生活的向往。皖西白鵝則因其無污染、肉質細嫩等特點成為具有六安特色的安全保健食品。

“把脈”:找准方向

主題形象

主題:大別山,紅六安

解讀:突出六安位於大別山區,大別山是六安的地脈和綠脈,體現地域標識性,六安的文化重點在於紅色文化,凸顯“紅”的文化獨特性,營造“滿山紅”的氛圍。

形象口號:挺進大別山,一道游六安

解讀:推動從“綠水青山,紅色六安”資源型定位口號向“挺進大別山,一道游六安”市場型定位口號轉變。“挺進大別山”歷史事件意義重大,耳熟能詳。“挺進”富有動感,符合六安文旅發展從追求靜態資源到動態體驗,體現游客沉浸式體驗與穿越式體悟相結合。大別山宛若中國中部地區的大鑽石,“挺進大別山”,向心而動。“一道”亦動亦靜,“道”是革命發展之道、大別山國家風景道、新時代鄉村振興之道、希望之道,也是呼朋喚友“一道游六安”的盛情邀約。“一道游六安”內部依托大別山國家風景道,外部鏈接長三角G8388/9/8次“超級環線”高鐵,對接高速口自駕市場,“引客入道”,在“大動脈”和“微循環”中“脈動”起來。

堅持“主題聚焦,功能復合”原則,主題做“減法”,進一步突出“大別山”這一具有六安地名標識的文化符號,功能做“加法”,豐富新業態,拓展新產業。深入挖掘旅游資源富礦,實現從挖大別山的“地質礦”到“文化礦”轉變﹔秉持“旅游就是那麼回事”的理念,從關注資源到關注“人”和“事”多樣化旅游產品轉型,講好旅游故事﹔打造旅游廊道載體,從線路串聯到產業帶動,實現“點-線-面-網”全域“脈動”起來﹔新建旅游創意載體,實現從靜態觀光到創意體驗﹔深化“紅”主題,拓展“映山紅”—“瓜果紅”—“產業紅”等維度,實現六安文旅紅紅火火﹔策劃“春茶,夏水,秋葉,冬泉”四季產品,塑造四季六安品牌。充分利用大別山好山好水好風光,努力建設長三角和合肥“后花園”。

空間布局

以山脈、水脈、文脈為經絡,以串聯四縣三區的“1+N”大別山風景道體系建設為抓手,全力融入合六同城化,突出全國知名紅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康養基地定位,加強六安主城區核心帶動作用,著力構建大別山、江淮分水嶺、主城區、淮河水鄉四大片區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構建從板塊旅游目的地到板塊與線性旅游目的地相結合的旅游目的地。在省級層面提出“大兩山一湖”(大黃山、大別山、環巢湖)概念,凸顯大別山在安徽省文旅板塊的重要性,實現區域旅游聯動。

發展路徑

六安文旅發展經歷了依托“景觀—環境—產業”三階段發展,從早期發展1.0版依托景觀,以自然和人文旅游景區為代表,如天堂寨、萬佛湖等傳統A級旅游景區。2.0版本旅游發展依托環境,以旅游度假區和民宿為代表,如悠然南山旅游度假區等。當前六安文旅正在向3.0版本躍遷,旅游目的地需要重點依托產業,著力推動鄉村旅游和康養旅游,組建市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加快紅旅、交旅、水旅、農旅等融合發展,通過線性風景道將區域內點狀、面狀等各種類型的生態板塊(山地、湖泊、農田、物產等),以及人文板塊(村庄、遺址遺跡、場館、民俗等)納入其中,實現板塊布局和線性布局相結合,培育系列主題化微營地、研學基地。

3.0版本“依托產業”具體來說,一方面,在紅綠融合基礎上,按照“大健康、大文藝”文旅產業方向。立足六安優良生態、優質農產品、豐富旅游資源,緊盯長三角地區目標群體需求,搭建供需對接平台,將市場自發的小通道,建成穩定的大通道,著力打造長三角地區后花園。推動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研學旅行、文創等多領域融合,打造一批紅色演藝項目、紅色旅游線路產品、紅色旅游數字化項目和紅色文創等新業態、新產品、新場景。如金寨靈芝產業與紅色文化的結合,形成“仙草指路”旅游產品和線路﹔六安籃茶產業與竹編產業的結合,形成“竹籃打水一杯茶”等創意旅游產品和線路等。

另一方面,重點以800公裡風景道建設為抓手,首先,“導入產業”,普查沿線與腹地資源,有序招商。包括普查沿線及腹地的小散特“微旅游吸引物”以及“特色景觀資源”等,明確哪些資源適宜連上風景道。普查沿線及腹地的廢棄廠房、老學校、老糧站、老電影院等閑置用地資源,優化旅游用地條件。依托沿線鄉村基礎,打造特色鄉村驛站。依托腹地和美鄉村,形成合力共贏。其次,“引智/才入道”。鼓勵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年輕勞動力回鄉參與旅游發展、吸引外來經營人才以及提高現有勞動力素質。再次,“主題分段”。以風景道沿線地域文化特色為依據劃分特色分段,每一分段、每一支線形成一個特色主題文化,共性要素保持一致,分段特色要素從景觀、體驗、設施等方面予以體現。通過“地域文化+產業”的形式,在保証風景道維持有機整體的同時塑造多種特色體驗,最終形成整體與個性、標准化與個性化的統一。

“開方”:有的放矢

塑造以廊道為主體的線性旅游目的地

打造800公裡大別山風景道、淠史杭廊道、紅色研學一號線、山湖大道、皮旅步道等不同主題的廊道體系,根據“點上做精品、環上出特色、廊上布設施、面上樹品牌”的總體要求,按照“聯點(串聯重要項目/資源點等)、景路(道路旅游化、風景化)、聯村(聯動和美鄉村、古村落等)、避堵(避開主干通勤道路和集鎮)”原則,採取“文化符號植入,文化場景營造,文化儀式嫁接”等遞進旅游創意手段,賦予產品項目和公共服務設施濃厚的文化內涵,以軟文化開發帶動硬設施提升,推進“點-線-面-網”的全域發展格局,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構建六安線性旅游目的地的發展格局。

全市已啟動800公裡大別山風景道節點建設,繼續完善“1+N”大別山風景道體系建設,對接高速高鐵站口,打造快進+漫游的全域交通網絡,形成“主線+支線”串聯主要資源/景區、村庄的全域旅游環線,實現交通“大動脈”和“微循環”更加“脈動”有力。

淠史杭廊道依托淠史杭水利工程,按照流域思維,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淠史杭精神、水利工程技術等為主題,打造系列文化演藝項目、水利研學基地、淠史杭主題游徑等產品,如“水靈靈·紅彤彤”主題,實現流動服務移動,主題組織系列、系列引領系統、系統協同共生的認識路徑,讓淠史杭精神“脈動”起來。

山湖大道連接合肥三河鎮,東接環巢湖大道,全長約190公裡,通過騎行等與合肥連接,打造跨界旅游廊道,依托集中連片的三線廠遺址、革命舊址與山谷、竹海、水庫等優質自然資源,修舊如舊復原一批遺址、藝術化改造一批舊址、創意化新建一批基地,由西向東,讓三線主題記憶“脈動”起來。

以“皮旅步道”等抓手,繼續拓展大別山步道游徑,堅持以人為本、以找代建、最少干預、勾連成網的方式,實現健身之道、生態之道、數字之道、共富之道,打造“紅六安”國家森林步道體系,讓“小路大道”“脈動”起來。

挖掘地名文化脈絡為基礎的創意旅游

地名文化意義。地名承載著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既是延續地域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又是助推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文化符號。六安歷史悠久,南北文化碰撞,東西精神融合,皋陶文化、楚漢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等在此交相輝映,擁有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名資源。除此之外,山、崗、丘、疇層次分明,淠、汲、史、灃、杭、豐、淝、淮縱橫其間,六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也為地名文化注入了獨特的特色。地名文化具有導向、知識、形象標識、吸引和審美功能,具有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教育等價值。

地名文化挖掘。“六安”地名延續至今已有2100余年,地名文化包括語詞文化和地域的實體文化,是可開發利用的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將地名作為紐帶提供旅游場景的藝術空間建構參照,蘊含情感層面的感知線索。結合六安相關的詩詞歌賦、歷史典故等地名文化,搭建旅游體場景。利用地名的定位、指向和引導功能,構建皋陶文化、楚漢文化、革命文化等特色鮮明的旅游線路,讓地名文化鮮活“脈動”起來。

地名文化傳播。通過富有創意的地名口號,如“雲卷雲舒·舒城”、“飛鳥沖雲·霍山”、“星光燦爛·金寨”等,不僅可以提升地方品牌的辨識度,還能在情感上與游客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系。這些口號通過生動的描述和形象化的表達,使地名文化更具旅游吸引力。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短視頻平台傳播地名文化故事,生動展示地方特色,吸引觀眾的興趣。與此同時,運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進行沉浸式體驗,使游客獲得穿越式體悟。此外智能導覽等提升地名文化的展示效果,實現旅游體驗的互動性和個性化。

地名符號體驗。地名符號作為攜帶意義的感知,旅游過程實際上是游客對地名符號進行多層次、多維度解讀的過程。通過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開發地名文化創意產品,結合霍邱剪紙、大別山柳編等設計地名紀念品。結合儀式、實景演出和民俗活動等形式,講述地名故事,使目的地成為一個可感知、可想象、可表演、可觸摸的多感官體驗空間。通過符號消費、符號互動等多形式的旅游體驗,喚醒文化記憶,引發情感共鳴,增強地域文化認同。

解鎖紅綠多脈絡系列的研學康養旅游

旅游要素在時間推進下不斷與周邊甚至跨地域相關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系列是性質相近、相互關聯若干事物的基本解釋集,各部分相互聯系且相對獨立,並不斷向外延展,呈現出鬆散整體性以及延展性特征。六安借此通過旅游要素間的不斷關系化,關系的統一性、匯入性、延展性相互交織,形成多脈絡系列化的紅綠研學康養旅游。

統一性關系上,主題作為最能反映旅游地核心價值的要素,可以整合所有要素。六安依托大別山優質的生態環境以及紅色文化印記,傳承紅色基因、發揮生態價值,同時結合游客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休閑康養需求,構建紅綠融合、研學康養的發展模式。

匯入性關系上,旅游相關要素不斷匯入,逐漸形成更明確的區分載體。一方面,首先,六安擁有打響紅軍廣場、獨山革命舊址群、集中連片的三線廠遺址等紅色研學旅游目的地,依托文博場館、歷史古跡遺址等特色歷史文化研學游﹔其次,結合六安茶葉、林果、石斛等豐富的自然物產以及悠久的農耕文化,打造農文旅研學體驗游﹔再次,借助大別山地質公園的地質科考價值以及臨淮崗水利樞紐、萬佛湖風景區等水利技術科普價值,結合六安市常態化免費開放的科技場館,開展地質科考、技術科普、夢幻劇表演、科學實驗等科技研學活動。以歷史文化研學、農文旅研學、科技研學為區分,三者共同形成六安研學旅游體系。另一方面,首先,依托豐富森林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開發生態旅游、康養度假旅游產品,創建“森林康養”新場景。其次,實施“生態原味·鄉宿六安”旅游民宿“1289”工程,培育“大別·鄉宿”民宿品牌,打響“旅居康養”新招牌。再次,堅持挖掘、利用、整合森林、中醫藥等特質資源,推動石斛、靈芝等向旅游產品轉化,推廣“食藥康養”新產品。最后,舉辦中國大眾網球聯賽金安站、全國山地自行車賽、環萬佛湖馬拉鬆等體旅賽事,豐富“體育康養”新業態。以森林康養、旅居康養、食藥康養、體育康養為區分,共同形成六安康養旅游體系。

延展性關系上,旅游地發展需要突破空間固有范疇,尋求與跨地域相關聯主體合作。大別山作為跨越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山脈,三省跨地域合作開發,共建“大別山旅游合作區”,以優質生態與紅色文化為主線,以大別山風格為統一特色,進行差異化組合,促進旅游要素自由流通,共同打造大別山旅游品牌。

構建多媒介化為載體的文旅傳播體系

六安充分利用媒介,以滿足大眾對多樣化、個性化旅游需求的期待,在平台思維、內容連接及價值共創三個層面上發力,構建多媒介化為載體的文旅傳播體系。

平台思維,大小屏聯動構建立體化多媒介文旅傳播路徑。一方面,將六安文旅、現代技術、網絡媒體、短視頻直播等要素進行融合,利用社交媒體和內容平台增加沉浸感、參與感和附加體驗。另一方面,借助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結合六安紅色資源紀念碑紀念館等以及六安市科技館等科技場館,提供身臨其境的游客互動,增加游客沉浸感、在場感體驗。繼續開展大別山風景道短視頻,打造形成專屬IP,並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建立長效機制。加強媒體平台合作,打造宣傳營銷矩陣。運維好“六安文旅”微博、微信、抖音號、星球號,繼續與央視、省、市等主流媒體合作,利用安徽黨媒雲等新媒體平台。同時,在高鐵、機場等交通集散地宣傳推介,加強內容策劃,形成“立體化傳播+多渠道分發”的文旅傳播路徑。

內容連接,六安“文旅+”模式擴容視聽作品表達樣態。基於媒介平台的建構,一方面對直播、視頻、圖片、文字等多內容要素整合,規范傳播內容,加強傳播效力,增強優質作品的視聽體驗與地域文化的情感附加值。另一方面實現對不同平台的媒介渠道整合,在網絡媒介上以抖音為融合基點,配合微信公眾號、小紅書、微博等平台,制定不同的IP定位及內容選擇戰略。開展“六安四季”“月月有節”等特色文旅宣傳活動,舉辦春天文化旅游節、潑水節、桃花節、茶文化旅游節、羊肉美食節、皖西白鵝美食節、養生藥膳美食節、龍蝦美食節、萬佛湖魚頭節等節慶活動。加大皋陶文化、紅色文化、淠史杭文化研究宣傳,唱響“兩源兩地”“淠史杭精神”“大別山精神”品牌。注重發揮文旅各類協會橋梁作用,指導自發組織開展特色品質宣傳營銷活動。

價值共創,情感和社會價值是現代旅游產品定位的基點。旅游傳播不應僅是一種旅游產品宣傳手段,而是政府、旅游管理者、旅游經營者和旅游者等在內的多種主體共同參與、分享的溝通方式。一方面,通過加強六安文旅互動環節與體驗方式設計,提升文旅場景消費體驗質量並實現文旅場景價值共創,借助六安文旅系列短視頻、“十萬劇場”沉浸式紅色演繹等,重點塑造紅色旅游產業生態圈,在市場與消費者間、主客間、經營主體間建立共建、共創、共享、共生的生態系統,促進多產業協同發展。另一方面,六安各區縣政府要與文旅行業、企業等社會團體形成一種價值共創、協同發展的共同體格局,促進市場主體成為文旅融合的先行者、示范者和踐行者,通過價值生成、價值共鳴、價值擴散、價值共享實現六安文旅產業生態圈建設。

楊效忠(安徽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朱其靜(安徽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博士)

(責編:蘇恆、金蕾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