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醫生①丨病理醫生:方寸之地揭開疾病“面紗”【2】
有人說,他們是“醫生的醫生”“生命的法官”﹔顯微鏡是他們辦公桌上的“標配”﹔每天他們在方寸大小的切片中,探尋疾病的本質。
他們,就是病理科醫生。
“說到病理科醫生,普通人可能了解得並不多。之所以被稱為‘醫生的醫生’,是因為我們的工作是給各個科室的醫生回答,他們所治療的患者到底得了什麼病。”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臨床病理中心副主任吳海波說。
在他看來,病理科的工作既簡單又復雜。簡單在於一張辦公桌、一台顯微鏡、一張玻璃片就是觀察與研究病症的全部工具﹔而復雜在於病理科的工作內容,需要熟悉不同部位和器官的各種疾病。
在這裡,醫生將病人活檢或手術切除的病變組織,經過多道工序,制作成幾微米薄的病理切片。通過顯微鏡觀察切片細胞的形態、組織結構,為臨床提供明確的疾病病理診斷報告。
由於病理診斷是醫學診斷的“最終診斷”,所以吳海波認為,雖然自己的工作很少和患者直接打交道,但是他們對病理的每一次定義,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治療方案和疾病預后,“這張紙承載的是生命的重量”。
吳海波印象最深的是,曾經有一名外地患者因為胸部不適,來到當地三甲醫院檢查,CT發現肺部有1公分的毛玻璃樣陰影,不能確定是否是腫瘤。
經過病變部位肺楔形切除,通過術中快速病理和術后常規病理,都不能確定是哪種腫瘤以及良惡性,該病人心情非常忐忑,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治療。
當患者來到中國科大附一院臨床病理中心會診后,吳海波經過顯微鏡下的仔細觀察,並輔助免疫組化檢查,發現該患者是一種較少見的肺腺癌,其具有ALK基因的突變。
“最終,患者拿著我們的會診病理報告,去找化療科醫生看病,獲悉具有ALK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有針對性的靶向藥物治療,從而得到了有效的治療。”吳海波說。
所以本著對患者負責的原則,每位病理醫生都非常認真、謹慎,對患者信息及鏡下特點反復推敲,經常在下班后心裡還在忐忑,生怕自己的診斷有一絲錯誤。
“簡單的切片,往往幾秒鐘就能看出來結果。但病理診斷也常遇到疑難雜症,遇到疑難病例時,會交由高年資的病理醫生,甚至整個科室共同深入探討好幾天。”吳海波說,一份看似簡潔的報告,在背后其實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
在中國科大附一院臨床病理中心,40多名病理醫生,每天平均要看3000多張組織切片。工作起來,醫生們常常在顯微鏡前一坐就是一天,與形形色色的細胞“對話”,揭開疾病“面紗”。
採訪到下午五點半,但病理科依然沒有下班的節奏。吳海波告訴記者,為了病患者盡早得到診斷,盡快得到治療,加班已成為尋常之事。
從醫16年,吳海波覺得雖然辛苦遠遠超過常人所想象,但是看到患者得到及時精准的治療,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患者能夠早日康復出院,是對病理醫生最好的回報。
“職業賦予我們神聖的責任和使命,我們就必須擔負起這種責任。”吳海波說,對於病理科醫生而言,每天面對的不只是切片,而是切片背后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同時也承載著無數人的健康夢和家庭幸福,“唯有恪盡職守、精准診斷,方能不負生命的重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