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投資安徽丨“同頻共振”奏和音

7月17日,大眾首款智能電動轎跑SUV在安徽上市。這是大眾安徽首款國內車型,也是外資選擇安徽並結出碩果的縮影。
一路走、一路看,進廠區、訪高管。人民網“行進中國”安徽調研採訪團了解到,外資紛紛加碼安徽,除了看中區位優勢、營商環境,還與當地推進科技創新、豐沃產業土壤密不可分。
在這裡,科創與產業“同頻共振”、奏響和音。這樣的“同頻共振”奏和音,在中外產業合作中,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
汽車是安徽的首位產業,今年1—6月,安徽汽車產量達到150.6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62.1萬輛,均位居全國第2。得益於此,一批整車、零部件企業紛至沓來。
大陸馬牌輪胎產品。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這個夏天,外企大陸馬牌輪胎給“老朋友”合肥帶來一件“新禮物”——合肥工廠四期正式投產。預計滿產后,工廠可年產汽車輪胎近1800萬條。
“算上四期,合肥工廠總投資額接近10億歐元。”據大陸馬牌輪胎合肥工廠副總經理、大陸馬牌輪胎中國區財務總監周淵介紹,企業投資合肥已經15年。“今天,這座城市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大眾、蔚來、比亞迪等車企也在此布局,我們有信心持續投資。”
緯湃(蕪湖)生產車間。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有信心的還有緯湃汽車電子(蕪湖)有限公司。“蕪湖是一座崛起的汽車城,汽車產量佔全省近一半。坐落於此的奇瑞,是安徽汽車產業的首席企業。”緯湃(蕪湖)總經理王國敏說,作為一家深耕汽車動力總成零部件研制的外企,將繼續加倉蕪湖,為奇瑞等整車廠提供更加優質的配套服務。
目前,安徽已集聚汽車產業鏈外企約600家。
不止是汽車產業。
在合肥新站高新區,美資企業康寧顯示科技工廠與京東方10.5代線智能工廠無縫銜接。通過自動化連廊,前者生產的大尺寸玻璃基板,被直接傳送至后者的面板生產線。
“2015年我們選擇在合肥建廠,就是出於對這裡新型顯示產業的看好。”康寧政府事務部高級總監張文卿說。
如他所言,合肥新型顯示產業基礎雄厚,被譽為“中國新型顯示第一城”。對於康寧這樣的顯示產業上游企業而言,合肥吸引力十足。
九年間,為產業鏈所吸引的康寧接連落子。“我們在皖投資超過30億美元,安徽成為康寧最大的海外制造基地之一。”張文卿透露,合肥“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等優勢產業與康寧創新產品高度契合。“我們會追加投入,與合肥開展進一步合作。”
俯瞰中新蘇滁高新區。人民網記者 張俊攝
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由蘇州工業園區開發主體——中新集團與滁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新集團的外資背景、滁州“新三樣”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使得這裡成為外資聚集地。
“成立12年來,園區匯集1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個外資項目,2023年外資直接投資8331萬美元,佔滁州的一半。”中新蘇滁高新區投資合作促進局局長高鵬介紹。
安徽省商務廳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資(FDI)67.6億元、增速連續19個月高於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81家、增長18.1%。(宋麗雲、董祥玉、張磊、盛楚宜、花放、劉蕊、張文捷、陳浩、張俊、陳若天、胡雨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