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運河文化閱讀行走進安徽宿州

“不似白雲鄉外冷,溫柔。此去淮南第一州。”7月13日,“探古今汴河 尋千年文脈”——2024大運河文化閱讀行來到“淮南第一州”——宿州,主題活動在宿州圖書館報告廳舉行。一曲宿州靈璧菠林喇叭經典名曲《百鳥朝鳳》拉開了活動帷幕。白居易名篇詩詞誦讀、宿州主題舞蹈,與來自北京和宿州三位嘉賓的精彩主題演講交相輝映,異彩紛呈。現場近200名讀者共同觀賞和聆聽,多個新媒體平台參與線上直播,線上觀看人次為83.18萬人次。
本次活動由首都圖書館與安徽省圖書館、宿州圖書館聯袂舉辦。首都圖書館副館長張娟,安徽省圖書館館長林旭東,宿州圖書館館長李大鵬、副館長李岩峰出席本次活動,為運河長卷安徽段繪制第一筆。
2024大運河文化閱讀行宿州站活動現場。劉欣華供圖
南北專家共話共情 探尋運河千年文脈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宿州人談起大運河時,常常想起白居易的《長相思·汴水流》。青年白居易生活成長於宿州古符離,他的腳步、他的愛戀、他的詩篇都留在這裡,宿州成為白居易的第二故鄉。
文史作家、文化學者、文學博士,宿州市白居易研究會會長趙汗青在講座《“詩王”白居易為何安家於符離》中分享了白居易在宿州的生活。宿州市政協委員,原汴河博物館館長、文博副研究館員趙彥志,為讀者們述說了汴河的前世今生。古時汴河是漕運之河、瓷器之河、詩詞之河、交流之河。故道漾新波,新時代的汴河,在保護、傳承和利用中為宿州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北京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孫冬虎,為讀者們追溯了大運河與京劇的淵源“徽班進京”,“京劇”的最初含義以及大運河與京劇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觀眾反響熱烈,宿成第一中學學生高雨霏說:“聽了老師們的講座,我感覺很驕傲,從中了解到更多大運河的知識和故事。”
宿州市白居易研究會會長趙汗青在講座《“詩王”白居易為何安家於符離》中分享了白居易在宿州的生活。劉欣華供圖
“淮南第一州” 盡展運河地域特色
明徹的嗩吶聲與艷麗奪目服飾下的舞蹈相結合,一曲由非遺傳承人周本銀、周勁鬆與宿州輕歌舞團的8位舞蹈演員共同演繹的宿州靈璧菠林喇叭經典名曲《百鳥朝鳳》精彩開場。一曲終了,余音繞梁,令人贊不絕口。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當這首耳熟能詳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被童聲稚語誦讀而出,全場觀眾共鳴以對,隨節奏一起朗讀,詩意盎然之間,仿佛與一千兩百多年前的少年白居易相逢。
在民間舞蹈《醉宿州》的光影交錯中,宿州站主題活動圓滿收官。這是一場展示宿州運河文化脈絡的綺麗之旅,更是一場博採眾長的文化雅集,不僅讓觀眾感受到宿州運河文化的多樣性,更讓觀眾對宿州這座因運河而生、隨運河而榮的城市有了新的認識和不同的感知。
追“宿”之旅 探秘運河大隱之美
從宿州圖書館啟程,通過宿州博物館、汴河博物館,及大運河遺址公園了解宿州與古今汴河息息相關的神奇故事。經過大河南街、古城牆、九孔橋了解宿州古城的歷史文明,而后抵達白居易東林草堂遺址,體味詩人筆下符離的山水與意境。最后,一起探秘大運河通濟渠泗縣段,共同鑒証運河的古今變遷。
洛水月如練,錦繡滿城詩。“洛水”作為隋唐大運河的渠首段,一直以“清洛貫城心”的姿態,與洛陽相依相伴。而文人墨客在“洛水”留下的詩詞歌賦,是繁華最好的見証者。“大運河文化閱讀行”2024年第四場活動將於7月27日在河南省洛陽市舉辦。活動以主題座談會、文化市集、CityWalk、長卷手繪等多種形式為依托,邀請運河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者、詩人、藝術家和讀者齊聚洛陽,暢談運河。(劉欣華 張麗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