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安徽頻道>>本網原創

旌德縣興隆鎮:這個產業很“蛙塞”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2024年07月15日10:53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伴著外面淅淅瀝瀝的雨聲,大棚裡的汩汩清泉,不斷流淌。

蹲在養殖池旁,池內的石菖蒲郁郁蔥蔥,倪海超小心翼翼地掀開附卵板,隻見成群的石蛙四處驚竄,濺起陣陣水花……

要知道,多年前,當地村民想都不敢想,一隻石蛙,能“蹦”出生態養殖增收新路。

倪海超養殖石蛙頂呱呱。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倪海超養殖石蛙頂呱呱。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石蛙學名棘胸蛙,又名石雞,是棲息於深山老林、山澗溪流中的珍稀兩棲動物。近年來,通過人工馴化養殖,已經成為旌德縣興隆鎮的特色產業。截至目前,全鎮擁有養殖基地7家,養殖面積超40畝,年銷售成品蛙2萬余斤,銷售額達300余萬元。

說起養蛙的經歷,倪海超記憶猶新:過去在外地從事門窗行業,2019年返鄉參選三山村村委會副主任,在和村民閑聊間,有了養殖石蛙的想法。

“起初也有過顧慮,畢竟自己是個‘門外漢’,但轉念一想,鎮上有養殖的先例,引種和技術方面就能近水樓台。”倪海超說,初衷就是搞出一個產業,帶動村民增收。

流轉土地、建設大棚、引進種蛙……就這樣,倪海超跨行干起了石蛙養殖。

趴在石菖蒲上納涼休息的棘胸蛙。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趴在石菖蒲上納涼休息的石蛙。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三山村地處興隆鎮的東北角,溪流縱橫,水源豐富。驅車穿越在山道之間,時不時能望見清泉石上、涓涓流淌,這為石蛙養殖提供了天然的水質資源。

小試牛刀,起初倪海超隻建了200多平米的蛙棚,“種蛙產卵后,變成蝌蚪需要一年,蝌蚪變成幼蛙又是一年,然后再到成蛙上市,還需一年。”倪海超告訴記者,有別於牛蛙和青蛙養殖,石蛙的養殖周期特別長,一般需要三年時間。

2022年,一期“試驗田”首次見到效益,也讓辛苦了三年的倪海超,賺到了“第一桶金”。三年時間,不僅養殖技術得到了提升,銷售市場也隨之打開。

揭開泡沫板,幼蛙四處亂竄。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養殖池中的幼蛙。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有了經驗,倪海超便開始擴大規模,如今,養殖面積近4畝,他也成功從“養殖小白”蛻變成村裡石蛙產業的“帶頭人”。

“石蛙膽小,晝伏夜出,晚上才出來覓食。產卵的池子,水深不能超過10公分,水溫也極為講究。日常餌料以黃粉虫為主,輔以蚯蚓和蠶類。”幾年摸索下來,再說起石蛙養殖,倪海超是滔滔不絕,儼然半個“土專家”。在他看來,這不僅是門技術活,也是個辛苦活。“每天都要來基地兩三趟,看看水、投投食,清理清理池子,隻有石蛙冬眠的時候,才會稍微空閑一些。”

倪海超將養殖池分為產卵池、幼蛙池和成蛙池,根據石蛙的大小分開來養,這樣每年都有成蛙可銷。因為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價格自然就高,每年售價都能維持在180元/斤。

天然山泉水養殖。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天然山泉水養殖。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攝

倪海超告訴記者,“雖然養殖多年,但銷售才剛開始起步,去年利潤近10萬元。按照養殖周期算,明后年產量和銷售都將步入正軌,屆時年收入有望突破50萬元。“

石蛙變“金蛙”,產業頂呱呱。

如今,除了是村裡的“養蛙能手”,倪海超還是三山村的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他告訴記者,仿生態石蛙養殖,不僅能促成創業,還能帶動就業,真正成為振興鄉村的重要抓手,“這個產業,很‘蛙塞’!”

(責編:關飛、張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