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名博士合肥行”暨合作高校研究生在肥社會實踐工作開啟
七月盛夏,萬物蔥蘢,暑期如約而至。與之一同到來的,還有一份來自合肥的“城市自薦簡歷”。
7月11日下午,“千名博士合肥行”暨合作高校研究生在肥社會實踐工作在肥開啟。41名來自清華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東北大學、重慶大學等5所知名院校的博士研究生與合肥市部分重點企業、科研單位等達成意向,在肥開展為期6周的社會實踐活動。
揭榜挂帥 邀你7月相見
蓬勃發展,充滿生機,“養人合肥”無時無刻不期待著人才。
今年3月,2024年度研究生社會實踐項目征集工作啟動,以“揭榜挂帥”形式,吸引了91個實踐項目,186個崗位亮相。
來自五湖四海的高校博士生積極“揭榜”,依據自身研究方向,主動選擇科研項目,最終41名學子成功匹配項目崗位。從7月1日起至8月11日止,開啟為期6周的項目實踐。
“本次社會實踐中,來自清華多個院系的同學分屬於數十個各具特色的項目,研究領域將涵蓋電子電機、新型材料、科創金融等。”清華大學社會實踐合肥支隊長、公管學院博士研究生盧北辰介紹,通覽合肥市提供的實踐項目,不僅具有學術價值,也有現實意義和應用前景,這些經歷將成為學子們未來研究和職業生涯中的寶貴財富。
事實上,與高校共建社會實踐基地,邀請高校學子暑期來肥進行社會實踐已非首次。
2021年,以清華大學為起點,合肥市首次與之簽訂了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合肥基地協議,常態化開展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暑期來肥社會實踐活動。
為持續擴大研究生社會實踐工作成效,隨后,合肥市政府先后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16所高校共同簽署了研究生社會實踐的合作協議。
三年來,先后共計88名合作高校的研究生暑期來肥參與了54家單位的66個實踐項目。在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成果的同時,各合作高校亦對合肥基地的人才工作予以高度認可。以清華大學為例,目前,合肥市已經是清華大學三星級社會實踐基地。
雙向奔赴 英才近悅遠來
“我從長春來,下飛機不久就遇上了一場陣雨,當地的領導說這場雨是在為我們接風洗塵。一下子就有了歸屬感。”回憶起數天前剛來合肥的情景,曹雪峰記憶猶新。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7月1日起,41位高校學子懷揣著熱情,深入全市部分重點企業、科研單位等進行實踐之旅。
來自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的博士研究生曹雪峰,結合自己所學,將在廬江縣同大鎮進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戰略研究。立足本次社會實踐,他期望能夠拓展田野調查的長度、厚度與深度,對廬江縣進行深入了解。
武漢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段玲童則參與到合肥聯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重點項目中,運用社會學相關知識與研究方法,為制定更有效的市場策略和產品設計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剛到合肥,我就漫步了合肥的大街小巷,領略到這座城市特色的文化底蘊和現代化發展成就。”段玲童說。在她看來,這樣既可學習參觀,又可調研參與的實踐機會十分寶貴。期待在這將學術研究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力求用所學為項目創造實際價值貢獻力量。
2023年10月24日,學生在招聘會現場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全媒體記者 張大崗攝
除開展常態社會實踐活動之外,本次合肥基地還為高校學子專項制定了六大活動,以參訪合肥市重點產業企業、調研科技創新項目、優秀文旅項目﹔參觀紅色景點、拜訪名人故居,組織學習經驗交流分享會等,邀請研究生們從科技創新中感受發展合肥,從風光美景中體驗活力合肥。
用心連“新” 鏈接無限未來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稀缺資源。而一座城市對人才的態度,也決定了城市發展的姿態。
今年3月,合肥市組織10個人才工作組分赴北京、上海等15座城市,開展春季“合肥千企萬崗請您來”活動,收獲線上線下簡歷近3萬份,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達55%﹔
5月,合肥市委人才工作局揭牌成立,研究擬訂全市人才發展和人才工作政策,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優化人才資源優化配置﹔
7月,來自世界各地的中國科大及其親友應邀分為6條線路,參觀考察合肥重點產業企業、新型研發機構、文旅景點等,感受合肥的科創速度,體驗合肥城市溫度.....
“從2022年秋季,我們通過參加高校行等人才活動,已從清華大學等34所全國知名高等學府共招聘了百余位應屆本、碩、博優秀畢業生及博士后,為單位發展積蓄人才力量。”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人才工作負責人劉蓓介紹。
在劉蓓看來,近年來,圍繞人才關心關切的成果轉化、項目研發、住房醫療等問題,合肥市分類分層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做到了真心愛才,暖心留才。
“這也是我們單位作為首批軍地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選擇落戶合肥的重要原因之一。”劉蓓說。
用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務保障,全心全意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據合肥市委人才工作局局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兼)馬進偉介紹,以此次高校研究生在肥開展實踐活動為契機,未來將不斷深化校地合作,拓寬市校合作“朋友圈”,與更多一流高校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加強與高校在人才培養、輸送以及科技攻關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市、校、企、才四方共贏、共創未來的生動局面。(記者 許露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