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鄉村教育“魂魄”的人
——記“中國好校長”、霍邱縣陳郢學校校長余同明

在淮河岸邊有一位扎根鄉村教育34年的杏壇硬漢,守基層初心不改,大膽探索鄉村教育發展規律,銳意教學改革,用17年時間創造出鄉村優質教育的奇跡,將一所行將倒閉、學生數不足200人的偏遠農村學校,打造成今天學生數超1300人、備受農民歡迎的家門口優質學校,走出了一條鄉村教育由“窮”到“富”的發展之路。他就是始終情系鄉村教育、為國家守住鄉村教育“魂魄”的“中國好校長”、霍邱縣王截流鄉陳郢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余同明。
“追魂”——為鄉村學校找回自信
2024年3月14日,一位來自淮河岸邊的地地道道的鄉村教師、初中校長余同明,端坐在全國高等教育學府華師大禮堂裡,熟練地用APP為四川等地的領軍教師和校長做教育教學改革的報告,精彩的報告內容贏得了陣陣掌聲和敬佩的目光。
一個鄉村教育工作者憑借什麼能走進教育界的知名高等學府,受邀為教育精英們授課並贏得了敬佩的目光?
何止於此,十余年來,這所學校創造出的教育教學成果和經驗,猶如傳奇,廣為傳頌,迎來了浙江、廣東等全國八個省市5000多名教育界同仁先后前來考察學習。
其實,輝煌的背后是一番艱辛的奮斗史。
十幾年前,余同明所在的陳郢學校可以用“三窮”概括。
窮在學校:陳郢學校地處沿淮行蓄洪區,貧困人口眾多,校舍極其簡陋,教室的屋頂蓋著大塊石棉瓦,冬天雪花伴著寒風吹進教室,打在孩子們的臉上﹔教師沒有辦公室,學校連食堂也沒有﹔生源流失嚴重,九年級隻有27人……
窮在教師:幾十名老師課整天垂頭喪氣,沒心思專研業務,課上得沒人聽,有門道的都琢磨著調走,留下的都在混日子……
窮在學生:家庭稍有點條件的全部轉走或選擇上其他學校,在校的學生厭學輟學嚴重。招生家訪時,家長們反應冷淡,甚至有人指著余同明的鼻子說:“看看你們教得還剩幾個學生啊……”
學校管理者、教師、家長和學生均對學校失去了信心和信任。這種思想認知和信心上的缺失遠比物質上的窮可怕的多,“它讓鄉村教育的魂丟了!”面對窘境,余同明痛在心上,他立志要為振興鄉村教育追回丟失的“魂魄”。
“土鍋”燒“魚翅”——讓課改走進鄉村學校
然而,千頭萬緒,從何抓起?余同明審時度勢,因地制宜地分析當時教改形勢,決定以課程與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推動學校發展。
提起教改課改,人們思想上往往定位在名校、高校或研究機構等教育的廟堂之上﹔然而,余同明卻偏偏要用他鄉村學校這口“土鍋”來燒這道高檔“魚翅”。
面對教師的畏懼心理,作為校長兼語文教師的余同明帶頭深耕教育理論典籍,將自己所帶班級定為改革試驗的“尖刀班”, 帶著骨干教師們全天泡在課堂裡。他們課堂上試驗,課后鑽研課改,與老師們研討、剖析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大膽地改革實踐,讓他們看到了課題研究並非高不可攀。
於是,余同明快速將改革在全校推開,要求各學科、年級一線教師全部“聚焦課堂內外”,共同構建了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開始了較為系統的改革。很快,通過探索實踐,他們摸索出一條做好課堂內外“加減法,以“質”換“量”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教學模式,“1+1”的教學體系由此誕生。
前面的“1”代表課堂,課堂以生為本,教師給學生設計高品質研究性問題,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和均等表達的機會,增加學生主動提問或互動時間,並拿出一定時間將講台讓給學生,減少老師講台上灌輸時間,增加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時間。
后面的“1”則代表課后解破麻雀抓鞏固,大大減少題海戰術的課堂知識簡單重復,增加知識點的廣度拓展和深度解析。
談及此,現就職於佛山某國企高管的李大利感慨道:“我2008年進的陳郢學校,是那裡第一批課改受益者,提前預習,自己動手把問題拆解的良好習慣讓我受用終身。”
隨著課改工作的持續深化,陳郢學校的辦學方向和目標,在余同明帶領下歷經了“以生存為本”到“改變生源區人才結構”“人人成才”, 再到如今的“為國育才”和“人人幸福”四個階段。學校探索總結出《1+1教學體系建設方案》《課堂教學五連環》等了一系列接地氣的教學改革與課改成果,逐步使學校的師生找回了自信,看到了希望。隨之,全校的升學率逐年提升。
讓“閏土”昂起頭——助農村孩子陽光成長
現實中,兩種現象引起余同明深思:一是課堂上老師提問,很多同學都低下了頭,或被點名回答時臉變得通紅,聲音像蚊子一樣小。二是許多農村出來的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時因不善言辭而失去工作機會。兩種現象又讓他聯想到魯迅作品裡的“閏土”。“問題的根子出在不自信上啊!”
深思后,余同明感到“陽光自信、心智健全”八個字不僅在現階段孩子學習中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而且將影響著孩子們未來人格發展。“教育僅僅是圍繞分數轉嗎?不,我們不光要關注學生眼前的分數,更要對孩子們未來負責!”
於是,“育人先育心”的教育理念在余同明頭腦中萌發。旋即,他將“育人先育心”納入五育並舉之中。經過調研思考和實踐,一個獨具鄉村教育特色的“小思政課”課程及校園文化應運而生。學校聚焦建黨節、國慶節,開展“唱支歌兒給黨聽”“我與祖國心連心”歌詠比賽,厚植學生愛黨愛國情懷﹔圍繞春節等傳統節日,開展寫春聯和手抄報比賽,讓學生們深度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詩歌朗誦會、演講比賽和音樂節等,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舉辦在父親節、母親節給父母寫“一封信”,促進孩子們走進父母、理解父母和感恩父母﹔根據同學們對剪紙、泥塑比較熟悉和喜愛特點,將這一非遺納入課堂﹔針對留守兒童多的問題,余同明親自帶著同學們開展周末包餃子和舉辦美食節等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家”的溫暖﹔為探尋孩子的心靈世界,余同明設計了寫給老師的“悄悄話”信箱,挂在每個班級。
余同明根據教學實踐,帶領團隊編寫出《五育修煉之育心綱要》《學生成長激勵方案》和“理想文化”“榜樣文化”“感恩文化”“自強文化”“自治文化”“挑戰文化”“合作文化”等校本課程。
實施中,最讓余同明難忘的是“悄悄話”信箱和“一封信”:“每一張小紙條都是學生對老師和家長的信任,它們成為我們洞察孩子內心世界的窗口、打開學生心結的鑰匙。”
“余老師好,我研究生復試成功啦!”這是從陳郢學校畢業后一路進入重點高中和大學的李同想,在通過哈工大面試后第一時間給恩師余同明報來的喜訊。他在電話裡動情地說:“我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當年舉辦的各類活動讓我不再膽怯和害羞,沒有陳郢學校那幾年,就沒有今天活潑、陽光、自信和善講的我。”
何止一個李同想,從陳郢學校畢業的學生許多人成為高中、大學裡的學生會骨干、成為各行各業的精英。2018年,中國大學生模擬法庭比賽,從這裡走出去的陳少強代表東南大學參賽,他一路過關斬將,並PK清華北大選手,奪得冠軍。
眾人劃槳開大船——教師隊伍“百煉成鋼”
在拔“窮根”、重塑陳郢學校過程中,余同明深諳教師隊伍的巨大作用。“沒有教師的全面優質,哪來孩子們的全面優質教育?”於是,圍繞能力提升,他甘做一顆“火種”並燃起全校星火燎原之勢。
為了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余同明一邊自己鑽研教育理論書本、收集研究師資隊伍建設資料,一邊堅持崗位大練兵。他根據所學理論,結合本校實際,琢磨出了“一師一徒一友N+1三人研課小組模式”,即讓一名骨干教師帶兩名青年教師進行結對幫扶,並制定幫帶時間、任務、計劃和目標。華東師范大學沈章明教授對此評價道,陳郢學校青年教師享受到了“博士”待遇。
余同明還創建平台,以“淮楊杯”“新楊杯”和“綠楊杯”為載體,在學校分階段組織三個杯的三大教學賽事,以賽促研,助推不同類型的教師專業素養和能力全面提升。
內外雙修是余同明快速提升教師隊伍的基本思路。為了讓老師們盡快更新教學理念,理解並走進課改,他組織老師赴廣州、上海等地學習,還把教育理論學習擺在課改實驗工作的首位,定期召開讀書會、課改研討會,對課改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攻關。
多年來,他們的內外雙修修出了“正果”:余同明代表安徽省在長三角教育科研論壇上作交流發言,先后到廣州、邯鄲等全國各地開展教師培訓講座100多場次﹔劉良雲等二十幾位教師多次在廣州市、湖北省等地上示范課﹔張明祥等六十多位教師在省市各類大賽中獲獎﹔王玉齊等十幾位教師被評為市縣級教壇新星,學校探索出一條土洋結合又極富成效的教師成長之路。
如今,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科大、哈工大等名校均有了陳郢學校的畢業生,打破了諸多名校沒有王截流鄉學生的記錄,學校內一家幾個孩子上名牌大學的現象越來越多。
余同明十七年如一日積極探索鄉村教育教學改革、矢志辦好“老百姓家門口優質學校”的艱辛拼搏,為他迎來了人生高光時刻:榮獲了第三屆中國好校長、安徽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六安市模范教師、六安市道德模范等榮譽,他所帶班級被授予六安市先進班集體。
豐碩的成果贏得了社會高度認可,由此,一些人也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高薪邀請他去發達地區學校當校長或教師,但面對優厚待遇,他始終婉拒:“今生,我成為不了‘大先生’,但一定要做鄉親們口中的好先生!”(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