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大學生與徽文化在績溪相遇

“這是我第一次來績溪,也是第一次自己制作竹編,我想把自己學習做的‘福’字果盤當做禮物送給我奶奶,她收到一定很開心!”7月9日,在安徽績溪,安徽大學學生盧曉雅在竹編傳承人方德福的指導下,將一根根柔軟的篾條或縱或橫穿疊,不一會,一個小巧的福字果盤就編織完成了。
學生學習體驗竹編技藝。潘紫媗攝
當天,來自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5所高校的47名學生來到安徽績溪,走進古城華陽。通過參觀當地數字化非遺展示中心、三雕博物館、體驗竹編等,大學生們實地調研文化傳承、非遺保護等議題,以此深化對徽文化的認識,感悟非遺的美麗與魅力。
近年來,績溪堅持“文化興縣”定位,不斷挖掘優秀傳統徽文化資源,豐富內涵、拓展外延,著力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發展硬實力。坐落在績溪華陽鎮的數字化非遺展示中心、文廟、三雕博物館等便是挖掘徽文化的重要成果。
學生體驗手龍舞。潘紫媗攝
“第一次這麼沉浸式感受績溪非遺的魅力,我看了手龍舞,自己也嘗試舞了一番,童趣滿滿。”合肥工業大學的李莉莉說道。績溪縣數字化非遺展示中心是宣城市乃至安徽省首家以數字化為主要呈現方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專題館,建設目標就是以“最現代的方式手段展示最古老的非遺”,館內採用圖文展板+實物+場景+非遺數字化影像等展陳方式多形式、全方位展示績溪非遺,陳列展品100余件。
大家轉而來到徽州第一學宮——績溪文廟。學生們一邊認真地聽著歷史講解,一邊被其富麗堂皇的均飾彩繪所吸引,不自覺用相機記錄。文廟的彩繪遍布東西兩廡各十三間,單坡屋頂,柱、梁、枋等構件,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
參觀文廟。潘紫媗 攝
“以前看過木雕,沒想到磚雕和石雕也可以這麼精致,真佩服古代徽州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來自皖西學院的李祥猛在參觀徽州三雕博物館時止不住地贊賞。博物館以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氏宗祠為依托,以征集的明、清、民國時期的磚、木、石三雕藝術精品對外展示,是安徽省第一家專門陳列徽派雕刻藝術品的專題博物館。
參觀徽州三雕博物館。潘紫媗攝
除了歷史挖掘、文物展示,非遺活態傳承,關鍵在人。看著一根根篾片和竹絲,在竹編藝人方師傅手中,變成一件件精美藝術品,大學生們贊嘆不已。在他的指導下,學生紛紛體驗竹編技藝的魅力,拿著竹篾或挑或壓,動手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還有學生拿出相機,默默記錄著,“我想把這些都記錄下來,分享給我的家人朋友,讓他們也能了解竹編來自哪裡、如何做成,一起保護這些傳統技藝。”(潘紫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