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肥西:在保護中傳承創新,讓圩堡文物“留得住”淮軍文化“活起來”

淮軍圩堡群一磚一瓦都鐫刻著歷史,一草一木都蘊涵著文化。近年來,有著“淮軍故裡”之稱的肥西,深度挖掘淮軍文化根脈,不斷加大圩堡文物保護力度,積極探索文物保護傳承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子,譜寫文物保護利用新篇章。
全方位保護
——深挖圩堡文化根脈
圩堡是江淮地帶特有的建筑,既吸取了護城河和城牆的防御特點,又有別於皖南徽派民居建筑。整體建筑既將“徽派建筑的靈秀之美和北方建筑的粗獷大氣”融為一體,又飄溢流淌著“江淮文化的特質”。這些圩堡,便是淮軍的發源地,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藝術、教育、觀光價值。
肥西圩堡群建筑多達30多座,主要分布在紫蓬山、周公山、大潛山周邊。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的圩子有7座,分別是劉老圩、唐五房圩、張老圩、張新圩、羅壩圩、周老圩、吳大圩。
依托淮軍歷史文化資源,肥西縣著重打造淮軍圩堡群建設,對銘傳鄉劉老圩、柿樹崗鄉唐五房圩、銘傳鄉張老圩、張新圩等圩堡建筑進行統一規劃並陸續修復,“串珠成線”共同發展。在保護管理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淮軍文化內涵,出版《淮軍故裡史料集》《劉銘傳與台灣》等紀念淮軍作為國防軍保家衛國、守護祖國領土統一完整的書籍作品,制作播放《劉銘傳在台灣》《劉銘傳》《圩堡槍聲》等一系列反映淮軍將領劉銘傳抗法保台、開發寶島的紀錄影片,挖掘創造淮軍文化的新價值。
這一系列文物保護和文化挖掘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經費的支持。肥西縣積極對上申報並整合專項資金4.7億元,通過項目引領、修繕保護、業態打造等方式實施淮軍圩堡保護利用工程,努力使這些承載著歷史記憶和價值的淮軍圩堡煥發新的生命力。
探出新模式
——打開文化傳承新思路
近年來,肥西縣創新文物工作思路,深挖淮軍圩堡文化資源,整合社會優質資源,讓淮軍圩堡“活起來”“火起來”,有效提升了淮軍圩堡的“能見度”,更打開了淮軍文化傳承傳播的新思路。
為踐行“讓文物活起來”的宗旨,肥西縣充分利用劉銘傳故居、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台灣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重要意義,開展各類講解宣傳活動700余場,發放2萬余冊宣傳單頁,開展《劉銘傳牽系皖台親情》專題講座、《銘傳大講堂》主題系列講座、《銘傳鄉第三屆中國近代史知識競賽》等文化遺產宣傳活動。主動發揮“愛國陣地”作用,講好“淮軍文化”故事,打造高質量的黨建、干訓、研學基地,年均客流量達20萬人次。
新征程上,肥西縣不斷提升文物保護與傳承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用好科技手段,讓文物“說話”,讓沉澱的時光重新流淌。劉銘傳紀念館建館以來,大量運用文字、圖片、油畫、雕塑、場景復原和實物陳列等,借助現代化聲光電技術,用二維動畫、三維模型、AI模擬等多媒體視頻和新媒體技術結合,以4D影院真實還原《劉銘傳在台灣》,讓“活著的淮軍圩堡”散發更多時代魅力。
塑造新品牌
——綻放文旅融合新魅力
“文化是內涵,旅游是形體,項目是基礎。隻有融合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肥西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近年來,肥西縣以淮軍圩堡群環紫蓬山旅游帶文旅開發為中心,以古村鎮開發和文旅融合為重點,“串點成線”,推動文旅產業“一盤棋”發展。
位於紫蓬山最高峰大潛山北麓的劉老圩是淮軍故裡圩堡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處,是清末淮軍將領、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私人庄園。肥西文旅以劉老圩為軸,在周邊打造了環紫蓬山風景、蘊含圩堡文化符號的民宿產業群。
廬月又·省園,位於紫蓬山最高峰大潛山北麓2公裡的絕佳位置,依傍劉銘傳故居的文化底蘊,劉銘傳字“省三”,民宿遂得名“省園”。“一個月中若能出現兩次滿月,便是難得一遇的美好之意。”文化賦名,改造后的民宿保留了原有的歷史記憶,從單一的住宿服務融合為城市歷史體驗,逐步開拓出承載自身特有印記的產業市場。
柿樹崗鄉投入7000萬元,以唐五房圩為核心,將淮軍文化元素融合運用於唐新街,打造淮軍文化特色旅游街區,探索鄉村振興“文旅+”﹔張老圩將發揮張樹聲等淮軍將領后人文脈影響,以尋根溯源覓血脈為線索,開啟交流尋祖之旅。肥西縣縱深推進“項目集群化、品質精致化、基地生態化、全域融合化”,在構建“一山半水、古鎮運河”的發展空間中,突出淮軍圩堡群的“東方城堡”的旅游價值。
以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題,以歷史文脈守護和傳承為使命,肥西縣正在書寫文物保護與傳承,文旅融合與發展更精彩的答卷!(溫欣 祁朝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